
“同心向阳” 点亮梦想
——高新区探索社会化助残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一根铝丝或麻绳经过缠圈、勾线、组装等工序,编织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提篮、沙发等实用品或工艺品;把一粒粒水晶玻璃粘到图案相同颜色的地方,“画”出一件件光亮闪闪的“钻石画”……在高新区“小海豚之家”残疾人服务家园,一些残疾青少年用灵巧的双手,制作成的精美物品让人赞叹不已。
高新区创新实施“同心向阳”助残赋能项目,依托“如康家园”创建“小海豚之家”“荔枝花开”“助福6+1”板块,为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就业等全方位服务,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助残新路径。
9月20日上午,在“小海豚之家”活动室,20岁的王贤贤正用铝丝认真地编织手工艺品。在这里,王贤贤每月可挣2000元左右的工资。
9年前,王贤贤来到“小海豚之家”时,不识字也不会算术。多年来,家园的老师们带着她进行康复训练,不仅教会她各种生活技能,而且让她掌握了编织、“钻石画”等手工技艺,助其实现了体面就业,有尊严地生活。
“小海豚之家”以政府免费提供场地的方式,开展了手工、洗车等辅助性就业项目。目前,像王贤贤一样的残障青少年通过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在这里得到成长又实现了就业。
“荔枝花开”旨在让残疾人的创业梦想开花结果。该项目依托首批省级残疾人参与非遗项目试点,建立了葫芦雕刻、面塑、木雕等非遗工匠工作基地,为残疾人提供文创技能就业培训,开展残疾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帮助他们开办文化创意工作室、进行文创产品研发,并通过 “荔枝文创”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增加残疾人收入。
53岁的张峰是高新区一名聋哑木雕艺人,为了寻找合适的创业位置,他前后9次搬家,最后在“荔枝花开”聊城服务中心安了家。
“张峰不仅自己实现了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其他人就业。他的员工最多时有5人,并且都是残疾人,实现了‘以残助残’模式。”高新区社会事务协调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明美介绍。
为残疾人生活赋能的“助福6+1”板块,主要聚焦残疾人生活需求。社会救助对象只要发布“1”个求助信息,就可以认领包括生活物资、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自助能力、经济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6”项社会服务。
高新区相继开展了“全城发现”行动、“爱心驿站”工程、“品牌活动”计划,完善了主动发现、社会参与、主动融入等工作机制,为残疾人生活托底,助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高新区高标准建成运营“如康家园”5处,成为全市唯一实现全覆盖的县区;开展的“同心向阳”助残赋能项目,已帮助51名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该区与14家爱心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组建了4个工作室,在扶残助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底,高新区探索社会化助残新路径项目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优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