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加快制造业攻坚突破
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四成
本报讯 (记者 曹天伟) 10月12日上午,在位于开发区万合工业园的山东鲁晟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调试完毕的精密机床正等待装车发往国外。过去一年,这家只有16名工人、2600平方米厂区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进入2022年,得益于过硬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生产势头仍然十分旺盛。
作为装备制造领域的一家科技型企业,鲁晟精工是我市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我市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以“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计划”为面,以“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链招商行动”为线,以“干部助企远航行动”为点,以20条政策为支撑,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工作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735.01亿元,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1%,税收占比超过40%。
在实现总量增长的同时,聊城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前不久,依托聊城市誉林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专业设计,山东方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ABS输液车成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30%。而作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山东光明园迪儿童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承担科技项目80余项,企业投入200多万元研发的新款M6系列学习桌,拥有行业首创的桌面调斜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5项。
我市把工业设计作为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将工业设计融入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实现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近两年,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4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2022年,聊城获得第四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注重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推企业发展质量“蝶变”,两年间,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34家,是过去总量的2.3倍;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73家,瞪羚企业40家,新增数量逐年增加;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9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市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两年来,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设计产品8种、绿色工业园区1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开展水效“领跑者”创建活动,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左右,每年可节约用水2200万立方米。推进大宗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9%(除赤泥外),临清、茌平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