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奋楫争先 在鲁西崛起中彰显临清担当
一批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金秋时节,万物竞秀,瓜果飘香,目光所及,尽是一幅幅和谐美好、欣欣向荣的画卷。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清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以经济建设带动全局,以全局眼光谋划发展,以改革破除发展瓶颈,以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以实干厚植发展优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生态环境保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把一张张蓝图变成了广大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建设制造强市 加速经济转型发展
9月28日,临清市青港国际物流园内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货车来回穿梭,一个个大型集装箱正被机械臂“摆”上火车,来自聊城及河南、河北等地的产品将通过“临清号”货运班列,到达青岛港,然后漂洋过海去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当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鲁西国际陆港“冀鲁豫”协同发展论坛在临清市举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临清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不断加快临清陆港和海关监管场站建设,积极培育跨冀鲁豫三省的货物集散基地,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和港航产业发展集群。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落地,标志着临清市在打通对外战略通道、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迈上新台阶,也是该市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
持续上扬的经济曲线、奋进有为的豪迈士气、洋溢幸福的灿烂笑容,勾勒出临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作为聊城市唯一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临清市坚持以集群引领深化工业强市建设,立足轴承、纺织、电机等六大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园区化、集约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园区“百万工程”,推动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建设现代化专业园区。
新兴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实力和经济活力的集中体现。临清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加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企业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触网登云”,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新发展动能,力争到2026年,上云企业超3000家,打造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投资,也是未来的产出和效益。临清市精心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网上招商、平台招商、商会招商等,通过“选择山东”云平台、各级政务平台、驻外临清商会实施靶向精准招商,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落地,进一步做大工业发展增量。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开展“谋划储备”“手续办理”“项目开工”集中攻坚行动,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良性循环,力争5年实施重点项目50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十亿级、百亿级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创更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推进城市更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更新工作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临清市以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文体公园建成投用,城区水系全面贯通,道路改造、雨污分流、集中供热等工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跃上新台阶。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作为惠民生、扩内需、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一环,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期盼。为回应群众期盼和关切,今年临清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9个,目前均已开工建设,涉及住宅楼106栋、群众3211户,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25个小区已完成外墙保温工作,15个小区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打通“断头路”,畅通一座城。临清市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以道路整治为切入口,狠抓路网“外联内畅”,启动实施“断头路”打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目前,润秀路(新华路—启秀路)、永济路(果园街—青年路)正在进行雨污水管道敷设;果园街(永青路—曙光路)正在对原路面进行破除;船厂街(新华路—启秀路)、政和路(永青路—曙光路)、政通路(永兴街—政和路)施工单位已进场……
临清市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定位,按照“无处不精致、无处不文化”的标准,深化推进片区更新,统筹做好雨污分流、道路提升、“断头路”打通等工作,打造以古城区为载体的文旅融合核心区、以旧城区为载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以新城区为载体的品质生活样板区、以高铁新区为载体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同时,规划布局一批服务网点、酒店民宿、特色街区等配套要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做到“老城区有底蕴、新城区有品位”。
此外,临清市还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提升城市防汛排涝功能;推进公厕升级改造及拆除项目,改善市民群众如厕环境;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工程,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推进运河景观带及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展现运河名城新姿;推进中心城区市政道路示范路改造工程,探索打造样板示范路。
城市更新行动启动以来,临清市实行“城市更新”专班化,加紧落实落细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节点,简化审批流程,分批次分片区分布实施,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的现代化城市。为确保工程质量,临清市通过调配充实监管队伍、聘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监督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日常监管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全力打造质量过硬、人民满意的精品市政工程。
千年古城,能级跃升。打造一座舒适宜居、别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建设好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推动城市华丽蝶变,临清一路风景一路歌,踔厉奋发向前进。
建设农业强市 提升乡村振兴质效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清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守牢连丰粮仓,插上科技翅膀,激发“三农”活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粮食产量稳定在7亿公斤以上,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相继荣获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山东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等多项省级以上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清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十年来,临清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牢牢把握“六个精准”脱贫方略,聚焦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稳定脱贫、提升质量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精准脱贫,下足“绣花”功夫,兴产业、抓落实、促增收,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共赴小康之约。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临清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36173人脱贫;2017年,19272人脱贫;2018年,3483人脱贫……目前,临清市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8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临清市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加快推进五大振兴,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速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推动中药桑黄、健康畜禽等特色农业“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农村电商五年突破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塑造乡村新形象。实施“头雁领航”“群雁齐舞”“雏雁奋飞”“归雁兴农”工程,贯通运用提级述职、党员夜会、“四项制度”,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厚植乡村振兴力量。
临清市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桑黄、黑牛、湖羊、肉鸡等特色产业,通过建项目、延链条,打造一批种养加融合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抓好农业生产支撑体系创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力争2023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创新以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三大课堂”为载体的农技服务新模式,紧盯关键农时,强化指导服务,保障粮食、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安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培育工程,分类制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梯次培育、全面提升,力争2025年实现“121”目标,即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合作社200家、家庭农场100家。
做好文旅文章 走开文旅融合模式
“金银细工工序复杂,主要有设计绘图、配料压型、雕塑制模、表面处理、镶宝组装等流程,制作器具种类不下百种,件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9月16日,在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临清展区,临清冯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冯秀宁一边精心制作金银细工作品,一边向游客介绍。
临清,傍清河而得名,因运河而兴盛。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明清时期,临清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经济繁荣长达500余年,因而积淀下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旅博览会甫一亮相,就惊艳到众多游客。
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临清市作出“文旅兴市”的战略部署,明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通过项目引领,实施“文化+”多元文旅融合路径,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创新方式,全域式、多层次带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临清市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将“文旅兴市”纳入“4+1”五项重点工作,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列入全市十大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按照“无处不精致、无处不文化”的思路,临清市积极搭建“一城两带八区”全域旅游架构。一城,即临清中洲古城,包括中洲和桃园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带”,一是运河文化带,以大运河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创建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二是黄河故道文化带,将黄河故道文化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整体策划打造黄河故道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带,利用沿线资源搞好乡村旅游。“八区”,将不同特色的镇街文旅资源进行有机串联,打造贡砖文化、国学文化、古典家具文化和工业旅游、农业采摘、生态康养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题展示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临清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让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加快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鲁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作出贡献。做好古城保护利用。临清古城是文旅兴市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基础设施、环境面貌还有很多短板。临清市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对古城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着力打造若干示范片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临清市策划了33个文化旅游项目,目前重点推进投资50.2亿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投资13.7亿元的卫运河堤防综合治理和水生态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到2026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0亿元。完善文旅要素。临清市分批实施9个片区更新,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城区“断头路”打通、主干道路提升,规划布局一批服务网点、酒店民宿、特色街区等配套要素,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坚持人民至上 建设和谐幸福临清
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
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民生痛点在哪儿,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儿。十年来,临清市千方百计补短板、强弱项,敢于向困难亮剑,坚定不移抓重点、夯基础,把各项政策兑现到位,全力以赴惠民生、增福祉,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书写了富美临清的精彩答卷。
创新服务形式。临清市建立“为民办实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整合12345市民热线、“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社情民意渠道,推进信访积案、市民热线不满意工单、环保信访件“三个清零”,累计解决各类群众诉求6.4万余件。新增城镇就业5316人,登记失业率优于聊城市控目标1.48个百分点。创新打造以网格“邻里中心”为基础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出台配套制度,加快建设“有事想去、去了能办、办事能了”网格邻里中心,推动基层综治中心、信访中心、矛调中心“多中心合一”,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揽子矛盾调解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升服务品质。临清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高质量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引导各级干部勇当“历史问题终结者”,积累完善优秀经验做法,全力推进“骨头案”“钉子案”化解清零,最大限度减少矛盾问题产生和积累。
压实服务责任。按照“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责任查不清不放过、追责不到位不放过”的原则,临清市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明确“案结事了、群众满意”和“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两个标准,制定挂牌督办、研判会商、揭榜挂帅、重点关注和考核评价五项制度,确保“为民办实事”协调推进机制高效运转,党员干部为民情怀充分激发。
全力以赴聚动能,不遗余力惠民生。临清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力度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实事办好、好事办成,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十年成绩来之不易,赓续奋斗只争朝夕。回顾往昔,临清全市上下直面风险挑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经验宝贵成果丰硕。展望未来,转型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前行发展的蓝图正在书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清市开启新征程,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向内革新、向外突破,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临清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