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沃野奏响文化协奏曲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文化兴,则乡村兴。

十年间,全市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作品,让文化进村、群众添乐,乡村蕴藏的巨大潜力正日益显现。

非遗文化赋能

“聊城样板”勾勒成形

10月10日清晨,东阿县大桥镇郭口新村的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这是该村的黄河大秧歌文艺队在扭秧歌,庆丰收。

东阿县黄河大秧歌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豪放、古朴的艺术表演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黄河流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用独特的魅力讲述村落故事,留住原汁原味的黄河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重阳佳节,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民间艺术博物馆拉开序幕。博物馆内的木版年画、铜铸雕刻等非遗项目,让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道口铺街道利用木版年画、铜铸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统筹整合、集点成面,推动非遗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努力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小镇”品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相距不远的堂邑镇,堪称“聊城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在,堂邑镇不仅建成了葫芦加工基地、葫芦展销中心,还成功举办了多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小葫芦带动了一个文化大产业。

从葫芦雕刻到铜铸雕刻,从临清八大碗到阿胶制作……聊城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依托雕刻葫芦、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发展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聊城市通过保护、传承、创新多种方式激活非遗资源,让传统文化“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硬支撑”。当下,在“非遗+”模式带动下,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聊城样板”逐渐勾勒成形。

文明实践搭台

传唱乡村文化“幸福曲”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1941年秋至1943年春,游击队在冠县城东对敌斗争的情景……”国庆节前夕,冠县斜店乡张盘村党建广场上,老党员张大铅向年轻党员和村民动情宣讲“身边的红色故事”。2019年以来,他和56名老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被吸纳入斜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暖心志愿服务宣讲团,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40余场次。

“乡村振兴已打响,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强。您老一定多学习,多发挥余热来帮忙……”9月22日,聊城市“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推进会在莘县徐庄镇纸坊村举行,现场的坠子书表演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群众。

在阳谷,有一支由100名志愿者组成的美德健康宣讲团。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围绕社会科学、文化文艺、心理关爱等10个方面,开展“百人百场讲美德”线上线下主题宣讲。截至目前,已开展近百场次,参与群众3000余人次。

在东昌府区的城乡各地,“两河喜鹊”文明实践志愿者进村入户,点菜派单式的志愿服务让老百姓喜笑颜开;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上演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村头巷尾,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群众可以随时汲取知识、学习技能……近年来,东昌府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听民意、传民声、聚民心,擦亮“两河喜鹊”文明实践品牌,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唱响了彰显东昌府特色的文明实践“合奏曲”。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深入群众身边,与群众“零距离”“心贴心”,让群众看得到、用得到、享受到。

近年来,聊城市坚持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通过红色宣讲、“土味”新推、品牌打造,筑牢、配优、用活文明实践“大舞台”,让理论宣讲更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翅膀,形成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文明实践”的全新工作格局。文明实践“大舞台”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文化服务、陶冶道德情操,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化产业赋能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我2017年开始跟着建设产业园,2018年在产业园内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加工厂,主要制作老榆木家具,现在销售额连年大幅攀升。”国庆长假期间,看着店内络绎不绝的顾客,临清松林镇家具文化产业园上官浩然家具馆老板崔浩然说,家具一直是他的老本行,镇上建设的这个文化产业园为家乡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临清市松林镇是聊城首个“中国淘宝镇”。近年来,松林镇依托当地良好的榆木家具制造业基础和古家具收藏文化底蕴,以传统家具文化产业为依托,对标国内标准,规划建设集家具生产、展销、博览、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家具文化产业园,以打造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为抓手,探索“党建联合体+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成立联合党委,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家具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我从2003年开始研究灵芝盆景,以前是将畸形芝拼粘制作,后来尝试在灵芝生长期进行活体嫁接,努力让其长出形态各异、意想不到的‘风景’。”在今年8月20日召开的中国·冠县灵芝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冠县芝艺缘灵芝盆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学堂说,“通过嫁接把灵芝培育成观赏灵芝,赋予了它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伴随着灵芝产业的兴起,集观光、旅游、赏景于一体的灵芝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并走出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芝艺缘灵芝盆景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代表。

冠县依托灵芝文化产业园,把灵芝带入“艺术圈”,实现灵芝种植与文旅融合,发展灵芝文化产业单位100余家,并连续举办了4届灵芝文化节。

乡村振兴是激荡在聊城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是回旋在农民群众心中最热切的期盼。十年间,我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农民群众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精气神更足了,激发出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2022-10-1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0273.html 1 乡村沃野奏响文化协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