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校合作 携手共赢

——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建立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机制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我和李院长经常见面,或通过各种方式交流、探讨,以推动我们的研究课题向深处走、向实处走,这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11月6日,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理事长王绍军说。

王绍军所说的李院长是聊城大学农学院院长李玉保,今年9月,他们共同承担了城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助推聊城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9月20日,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社科联发布通知,《聊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性研究》《聊城参与太平洋岛国气候治理路径研究》等12个课题立项为2022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课题。

这是聊城市第一批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课题。这些课题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围绕建设“六个新聊城”、“四争”工作、十二项攻坚行动等确定研究方向,涵盖粤港澳大湾区、轴承产业链供应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平洋岛国气候治理、新旧动能转换、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多个重要领域,与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紧密相连,既体现了对聊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思考,又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聊城大学是聊城市域内唯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充分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进一步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社科研究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聊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强城校合作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见》的报告,经市委主要领导审定同意后,于7月29日以文件形式印发。8月23日,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启动。

9月9日,城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次会议召开,就搞好城校双方对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标志着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工作走向深入。

为将12个课题打造成精品课题,真正起到咨政服务的作用,每个课题均组建了联合课题组,并实行双组长制,聊城大学选派的首批12个联合课题组组长皆为学校各学院负责人、首席专家,主要负责课题的规划、推进、调研及报告撰写等,聊城市方面则由市直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和县(市、区)委书记或县长“挂帅”,主要负责协调解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调研、经费等。课题研究报告完成后,将以社科成果专报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获得肯定性批示并产生良好影响的研究成果,优先推荐参加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我市与聊城大学建立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机制,这一创新之举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聊城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吴文立说。

2022-11-08 ——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建立城校哲学社会科学合作机制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1159.html 1 城校合作 携手共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