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中建校80周年系列报道之四:“日新月异”篇
以学生为本 谱教育新篇
■ 梁丽姣
自2000年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教育战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聊城一中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对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说,全体学生在“立足高中阶段发展”的同时“放眼终身发展”,使现实和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民族和未来负责。
按照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山东省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聊城一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构建了具有聊城一中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体系,确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形成了较完备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这些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日渐提升。
创新育人机制
构筑全方位教育管理网络
“无论是墨子提出的‘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还是朱熹阐明的‘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都表明了行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聊城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荣军说。
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提高全民素质非常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升华过程,需要反复、细心、耐心地指导、检查。让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聊城一中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制定《聊城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礼仪常规》《住宿文明细则》《食堂文明就餐细则》;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宣传言行规范;把养成教育分解为入校、卫生、仪表、言谈、交往、就餐等内容……聊城一中从规章制度、舆论环境、言行举止等方面入手,通过反复训练,耐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日常,做到表里如一。
“养”只是手段,“成”才是目标。聊城一中在德育工作上建立以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的四级管理体制,确保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学校、家长形成德育教育合力,让养成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严慈相济是聊城一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学校全面推行“爱”的教育,通过爱缩短师生的距离,通过爱让学生“信其道”,通过爱规范学生行为,把爱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聊城一中,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也都是“首遇责任人”,学生出现问题时按照“谁发现谁教育、谁发现谁负责、谁处理谁汇报”及“课堂由任课教师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构筑全方位即时式的德育教育管理网络。
完善课程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新课程实施以来,聊城一中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三大板块课程体系,创新开课模式,提高了课程效果。学校将政治、物理、历史分为一组,化学、地理、生物分为另一组,采用模块分组对开的形式开课,消除学生主科副科概念等问题。聊城一中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从体育课开始推行选课制度,开设5个模块11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素质教育要求“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使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一直是一大难题。聊城一中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确立了“面向全体”的教学体系,即“低重心运行的教学策略,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教学思想”。
聊城一中提出“面向的低重心”“要求的低重心”“难度的低重心”“考试的低重心”四个“低重心”,把每班后30名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每次考试优秀率达80%以上,规定教师对模块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计划指导,争取补考及格率100%。2008年,聊城一中在对高一年级学情调查时,发现有97.8%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比2007年同级调查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教师的授课有时不能顾及每名学生,学校又研究出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上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师生答疑、分组展示、归纳总结6环节合作学习,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人才,只有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均衡发展的人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聊城一中大力拓宽学生视野,提供多个发展平台、成立50多个社团、加强中外交流开放办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