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日报》让我从“业余”到“专业”

■ 王希玉

要说我与《聊城日报》的缘分,还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说起。

2003年10月8日,我服从组织分配,到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上班,第一眼就看到报夹上的《聊城日报》,随手翻看起来,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为什么对《聊城日报》如此情有独钟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离开家乡十多年后再回到故土,对家乡的一切都感兴趣、都很亲切;二是我在部队时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字材料工作,当过报道员、新闻干事,对报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记得我刚到研究室工作时,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我被大家的热情感动,当即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稿。经领导审阅后,我就骑着自行车,冒着小雨到聊城日报社投稿。一走进报社大门,我向一位同志打听通联部在哪,他得知我是来投稿的,便说:“给我吧,我帮你转交。”就这样,我把装稿件的信封递给了他。在回单位的路上,我才意识到忘问人家姓名,也不知道编辑什么时候看到,能不能看到,能不能发表。我为自己的粗心行为感到懊恼。

第二天上午上班后,我照例去报箱取报纸。在回去的路上,我翻开当天的《聊城日报》,在第2版上,我写的那篇新闻稿见报了,这着实让我兴奋不已。

2013年,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新闻处。我通过竞争上岗等组织程序,当上了副处长,由“业余”变成了“专业”。多年来,在聊城日报社编辑记者的精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我在《聊城日报》发表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聊城日报社发展日新月异,办公条件得以改善,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办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忠实读者和法院宣传人,我为聊城日报社发生的可喜变化而高兴,并衷心地祝愿《聊城日报》越办越好!

2022-11-1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1401.html 1 《聊城日报》让我从“业余”到“专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