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脑”攻坚关键技术
——我市推动产学研合作综述
■ 本报记者 苑莘
11月1日,聊城天香酿造有限公司与聊城大学合作签约。对这次合作,天香酿造颇为重视,他们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筹备相关事宜。“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酱菜企业需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研发低盐酱菜、果醋等健康产品。借助这次合作,天香酿造有望突破酱油生产菌株的纯化复壮等多项关键技术。”签约现场,嘉明经济开发区干部任家川道出了天香酿造重视此次合作的原因。
在此次合作中,天香酿造与聊城大学就酱油生产菌株的纯化复壮、酱油的品质提升、高产酸果醋醋酸菌的选育及果醋生产工艺、低盐酱菜产品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达成合作。通过此次合作,天香酿造引入聊城大学农学院专注于果蔬加工品研究的李燕和专注于食品微生物研究的胡文思两位专家。该合作将对天香酿造丰富生产线、完善产品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嘉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郭瑜介绍,嘉明经济开发区已与山东大学、聊城大学建立校企对接平台。聊城大学3名教师到嘉明经济开发区挂职,10余名教师到企业任“科技副总”,4个学院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大学选聘“科技副总”、为校企合作牵针引线,这不仅是嘉明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密码”,更是我市破解产业链“低位徘徊”的关键。我市仍然面临产业总体水平处于价值链、产业链中低端,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则是人才、技术的短板。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创新管理的“即用型”高水平科技人才。
产学研合作项目如何“扩列”?人才等智力资源如何引入?过去两年中,我市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摸底。通过调研挖掘企业技术改造、生产障碍、科研瓶颈、发展规划、科研人才等需求侧匹配情况,我市摸清国内和国际产学研合作底数,梳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共收集178家企业的237条各类需求。
“有的”才能更好地“放矢”。针对这些需求,我市设立人才库、产业库、政策库、科创库等,创新数据应用,让高校在社会“大场景”中实现科技转化,让企业在需求“小切口”中找到高层次人才。按照征求企业需求、开展匹配对接、任前集中培训、实地合作对接、派驻企业工作、年度综合评价等6个环节,从市内外高校选聘博士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
2021年以来,我市联合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选聘数百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实施合作项目数十项,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十多个,有力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力。其中,乖宝集团与聊城大学在“骨源类宠物食品营养强化关键技术”和“低温烘培宠物粮工艺配方研发”方面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山东欧蓝素汽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科技副总”贾正锋的帮助下,制定了“尿素液生产工艺标准”,联合企业申报的“尿素液工艺优化及先进助剂研发项目”获评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产学研协同创新优秀成果。
这些举措的陆续实施,为我市企业攻坚关键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市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