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旗背后的暖心故事
■ 本报记者 曹天伟
“谢谢《聊城日报》大篇幅报道我父亲的事迹,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11月14日10时40分,本报热心读者李海水专程从北京赶回聊城,将一面写有“感谢对屯垦戍边人的缅怀”字样的锦旗送到聊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东方手中。
锦旗背后,藏着一个暖心的故事。1934年11月,李怀智出生在聊城北杨集(现开发区北城街道)李西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65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屯垦戍边,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干旱少雨、狂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下,他和战友们一起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把戈壁荒原变成了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塞外江南,也把自己的奋斗故事永远镌刻在祖国边疆。作为农场领导干部,他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退休回到山东时连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都交不起,经过妻子四处求借和大儿子帮忙才勉强交上。2016年5月,李怀智在青岛去世。
今年10月中旬,聊城日报社接到市委领导批示件,要求对李怀智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随后,聊城日报社立即安排记者开展采访,与李怀智的儿子李海水及其亲友、同事深入交流,挖掘这位聊城籍援疆干部的感人故事、闪光瞬间。11月4日,在聊城日报重要版面推出人物通讯《把最火热的青春献给祖国边疆——记聊城籍援疆干部李怀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我的父亲是从聊城走出来的党员干部,他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聊城父老乡亲的关心帮助。《聊城日报》作为聊城本地主流权威媒体,对我父亲的事迹进行报道,体现了党报党媒的责任担当。”李海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会继续关注支持《聊城日报》,关注家乡的每一点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