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科技之光照耀水城大地
——市科协以群团改革打造新时代“科普之翼”
■ 本报记者 蒲二利
近日,改造完成的聊城市科技馆展览馆精彩亮相。新改造的展览馆共设置了5个区域,布置了40件新型展品,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我市今年加强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聊城市科协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着力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统领;以推进科协系统改革为着力点,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努力实现工作品牌化、服务精准化,全市科协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发展壮大科普教育阵地的重要一环。2018年,市科技馆开始投入运营,通过参与、体验、互动的形式,向参观群众展示科学原理,激发群众科学兴趣,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开馆以来,市科技馆先后接待参观群众20万余人次。“2021年1月,市科技馆人工智能创客空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免费向市民提供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创意编程等培训项目,备受市民喜爱,科普效果斐然。”市科技馆馆长胡海峰告诉记者。
科普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基础性工作。进入新时代,我市的科普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如何不断丰满“科普之翼”,让科学更深入人心?市科协抓实科学普及“基业”,着力补齐科普工作短板,有力有效营造科普氛围。
全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落户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阿胶博物馆、南湖湿地公园晋升为山东省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高唐时风集团展览馆被评为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已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7处、市级科普基地20处。全市6个“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建成社区科普馆,同时配备科普e站,大大提高了社区科普服务能力。
我市还积极推动校园科技场馆建设,先后在东昌府区、高唐县等地建成6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建立校园科技馆9处。全市配置科普大篷车2辆,流动科技馆1套,校园科普e站6个,创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2所(聊城一中、临清实验高中)、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5所。
青少年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为突出抓好这一关键群体,2021年,市科协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同兄弟单位合作,打开工作新局面,社会公益效果显著。
2021年5月4日,由聊城市科学技术协会、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主办, 聊城市科技馆承办的第20届聊城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在聊城市科技馆举行。该活动为我市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学习、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和竞技交流的平台,来自全市的130余支代表队、近400名选手参加竞赛。在机器人大赛的舞台上,青少年尽情施展才华,共同探寻科技世界的无穷奥秘,共同体验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021年11月,市科协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市教体局合作开展330科普工程,让科普和文艺课程走进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化科普形式持续传播科学知识,扩大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的种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科协将担负起职责使命,推动更多科普资源落地应用,提高科普工作的覆盖面、普及率和实际效果,让科技之光照耀水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