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厚重的“温暖”答卷
——我市农村清洁取暖走笔
■ 文/图 本报记者 岳耀军
清洁取暖事关群众冷暖、事关“蓝天白云”。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实现清洁取暖的用户总量达到121.22万户,改造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气代煤100.19万户,电代煤21.03万户。
今冬,农村地区群众采取什么方式取暖?供暖效果好不好?连日来,记者赴多地采访,亲身感受这份厚重的“温暖”答卷。
村民用上了“小空调”
“这个黄色按钮是‘小空调’的开关,打开后一会儿屋里就能暖和起来,很好用。”11月19日,高新区许营镇李楼村78岁的李建喜,拿起遥控器向记者演示起来。
当他打开“空调”后,一股暖流顷刻从出风口喷出。“使用这种设备虽然比烧煤取暖的费用多一些,但取暖效果好,还干净、省事。”李建喜满意地说。
其实,李建喜老人口中说的这种“空调”,是当地政府推广的一种清洁取暖设备——空气源热泵。与普通空调相比,这种设备具有节能和制热效果好等特点。
在“电代煤”推广工作中,政府免费给农户安装取暖设备,运行费用补贴每年1000元,连补3年。“这种设备升温快,平时我不在家的时候就关上它,用得很节省。”李建喜说,去年冬天,他家才交了800元的电费。
在李楼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气源热泵,村民们告别了以前烧煤取暖的日子,家里卫生了,村里环境也变好了。
清洁煤使用渐入佳境
11月21日下午,莘县董杜庄镇董杜庄村王凤珍家里暖融融的,屋里的煤球炉烧得正旺。“政府推行的这种煤(兰炭)很耐烧,冒烟少,添一次煤能撑很长时间,不仅能烧水、做饭,还可以取暖。”王凤珍说,今年她家花2000多元买了近1吨清洁煤,过冬不用发愁了。
莘县蓝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供应洁净型煤、无烟块煤的科技企业。据公司负责人孙成波介绍,今年煤价回落比较明显,与去年相比,兰炭配送价格每吨下降了1000多元。
“农村地区虽然在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但清洁煤仍有很大市场,目前我们公司已向农户配送5000多吨清洁煤。”孙成波说,在配送清洁煤的同时,他们还向村民宣传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提醒村民要安装烟囱等设施,让村民清洁取暖、安全过冬。
今冬供暖 底“气”十足
干净的路面,整洁的院落……走进茌平区博平镇刘坛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帘。“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用天然气做饭、取暖。”73岁的村民赵桂英说,以前,村民们大多烧煤取暖,不但味大还不卫生,墙壁被熏得黑黢黢的。
“起初,我是不打算装的,一是不会用,二是怕取暖价格太高。后来看到别人都安装了,我也同意了。用了一年后,我感觉特别好用,只要把暖气打开,设定好温度,就不用管了,特别省心。”赵桂英说,村民只有在天气特别冷的时候才舍得打开暖气,一冬天下来,和以前的用煤费用差不多。
如今,“半夜起床加煤、早晨醒来倒煤灰”在不少村庄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取暖效果更好,更省事、省心的清洁取暖,还有水城越来越蓝的天空。
编后
清洁取暖,暖身更要暖心
农村清洁取暖关乎民生,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如何因地制宜构建农村群众“用得好也用得起”的清洁取暖发展方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
对于农村而言,坚持“宜”字当头,才能让清洁取暖工作走深走实。其实,屋里暖和天空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广大农民群众对清洁取暖的认可程度也并不低。比如,家中暖起来了,空气好起来了,是广大群众使用清洁能源后的共同感受。为什么仍有一些群众还是不愿使用清洁能源?究其原因就是花费较高。
由于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农户的经济承受力也不一样。因此,农村清洁取暖改造要基于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地方财政等因素,遵循“用户用得起、政府补得起”的原则。
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才能让暖身与暖心并进,为空气“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