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茧蝶变开新局
——聊城新泺机械有限公司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纪实
■ 尹腾淑 张英杰
从濒临破产到连续4年实现盈利,复合增长率20%以上,从经营单一的生产型企业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聊城新泺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泺公司)在转型发展、负重爬坡的过程中破茧重生,打造出国有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的“聊城样本”。
革故而鼎新,踵事则增华。曾经,由于金融风险传导及企业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新泺公司陷入困局,企业一度面临破产风险。2017年底,聊城市国资委进行调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带领下,通过“外控风险,内抓效益”,综合施策,成功帮助企业解难纾困,盘活了存量资产、化解了企业债务、斩断了担保圈,企业涅槃重生。该项工作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并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4年来,新泺公司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国资委各项工作要求,改革创新,砥砺奋进,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公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改革激活力
国企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实现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作为唯一一家市属制造业企业,近年来,新泺公司紧紧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契机,聚焦主业,对标一流,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高运营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
推行组织架构扁平化。公司全力开展改革攻坚,优化组织架构,从生产经营实际出发,科学设置机构编制,对部门、车间实施分层分级管理,搭建了“五部一司一中心”组织架构,由原来的22个内设部门精简到13个,减幅40%。建立创造价值导向的分配机制。在研发系统,实施新产品项目创新激励及“揭榜挂帅”制度,加大项目攻关奖励。在生产系统,推行产品工资含量机制,实行计件工资与岗位绩效工资相结合,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干劲。
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新泺公司着力完善党委会议事决策机制,规范“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照业务单元调整党支部组成,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2021年至今,公司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80多项,完成课题攻关27项、质量改进项目45项、成本节约项目28项、设备改造项目26项,创造经济效益2600多万元。
强化创新促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新泺公司坚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实力。
外引内培高层次人才。积极落实各级人才政策,以科学的理念方法统筹人才的引、育、用、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公司共引进经营人才2名、关键技术人才8名,培养正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2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146人。持续加强科技投入。2022年1—9月份,公司研发投入102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4%。公司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专利23项,今年被评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荣获西门子“最佳战略合作供应商”、卡特彼勒公司银牌认证、中国铸造特别金奖、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等称号。
对人才及科研的重视,促使新泺公司生产工艺实现大幅提升。公司推进绿色铸造项目改造升级,引进先进设备20余台(套),产能提升了30%以上。在行业内首创消失模工艺与低温球铁工艺,开发了西门子大型电机壳、合金铸铁大型机体、地铁机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2021年以来,先后参与《蠕墨铸铁金相检验》《铸铁件交货验收通用技术条件》《灰铸铁件》3项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敢想善谋绘蓝图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2021年,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新泺公司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以“调结构、优深耕、补短板”为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以“制造创新赢得客户,管理创新提升效益”为双轮驱动,以“改革上市”为中期目标,到2025年将公司打造成一流的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中大型机体生产基地。
蓝图绘就,关键在落实与行动。2021年以来,新泺公司着力在扩规模、提水平、开展合资合作上下功夫,聚焦三大核心产品深耕市场,对标国内一流企业,在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数量等方面寻求提升,在企业制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和人才层次等方面,持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拓宽与国际龙头公司的合作,加快向中国铸协申报建设全国中大型机体制造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建设卫星工厂等方式在引链、补链、延链上开展合资合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新泺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制造业强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为着力点,不断强基固本,对标对表,跨越赶超,争做行业领域的领军者,为制造业强市战略贡献“新泺力量”,为实现“六个新聊城”宏伟蓝图助力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