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践行党报使命初心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蒋希伟
“第一小组,采访开发区方舱医院执勤干警;第二小组采访市公安局流调追阳小组;第三小组采访东昌府区公安分局小区管理小组。准备好了吗?”
“准备完毕,可以出发!”
11月29日上午9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身穿隔离衣、全副武装的融媒采访分队队员乘车分赴一线采访。
连日来,聊城日报社的记者们不畏风险、深入一线,将战疫现场最新的消息、最感人的瞬间、最鼓舞士气的故事,从笔尖传递到广大市民面前,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本轮疫情中,聊城日报社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扛起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作为舆论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一直在传播感人故事、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火线集结,奏响抗疫“最强音”
“请值班同志自带被褥、洗漱用品尽快到岗……”11月24日一早,聊城日报社工作群里发出这样一则通知。
不到半小时的时间,42名员工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到岗就位。采访、编辑、校对、审核、印刷、发行……所有人员各司其职、尽锐出战,每一个环节高效运行,确保了党报宣传阵地的正常运转。
“已到达方舱采访点!”“万斤爱心大白菜送到业主家已采访完毕。”“正在拍摄居家防疫视频。”……报社采编联动微信群里,前线传来的一条条实时信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记者们第一时间奔赴抗疫第一线,深入社区、村镇、商超、核酸采样点、高速路口等地,现场采访各项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抗疫故事。一张张感人的图片、一条条温情的视频、一篇篇生动的稿件,从前方源源不断地传来。
“我们要站在第一线,走到群众中,用人民立场、百姓视角采写鲜活新闻,推出有温度、暖人心、鼓士气的融媒宣传产品,为助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党媒力量。”11月28日下午的编前会上,聊城日报社社长苗运周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再部署。聊城日报社各部室在社务会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组团作战,综合运用“报网微端屏号”各平台,统筹开展防疫、经济、民生宣传报道,形成了新闻舆论宣传的强大合力。
“强化移动优先,作好各新媒体宣传创意策划,加大新媒体作品的推送力度,提升全媒体综合传播力,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聊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东方坚持每天召开采编策划会、编前会,协调采编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疫情防控的权威信息发布是稳定人心的“压舱石”。“2022年11月30日0时至23时,聊城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9例”“聊城市调整高风险区、低风险区,现将相关事宜公告如下……”连日来,报社新媒体编辑启动24小时值班模式,确保第一时间转发全市疫情防控权威消息,以最快速度传达群众最关心关注的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11月23日起,《聊城日报》精心组织策划,连续推出《坚持以快制快,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增强历史主动 发扬斗争精神》《切实做到“四早” 更快切断传播链条》等5篇评论员文章,从5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发出了权威主流强音。各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加工,在聊城日报社客户端、聊城日报视频号及时推送,对稳定社会舆论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迅速将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疫情防控大局上来,充分发挥了党报评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的作用,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
《最美“格”斗士 冲锋在“疫”线》《防疫泡泡,非常时期的“守”与“拼”》…… 一篇篇报道似一股暖流,给人以砥砺前行的力量,把战胜疫情的信心传遍了水城大地。聊城日报社坚持把镜头、声音、笔触对准疫情防控主战场,传播聊城战疫最强音,及时推送一线战疫工作特色亮点、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与广大群众战胜疫情的渴盼有效连接,凝聚起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聊城日报》3版连续推出“直通疫情防控一线”整版专题报道,开设“一线探访”“暖心故事”“记者见闻”3个栏目,创作了一篇篇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好作品;组织“防疫不掉链 保供不断档”等摄影专版,用图片直观展示各农贸市场、食品类批发市场等重点保供企业和供热公司、供电公司、水务集团等供保单位“战疫情、保供应”的生产场景;充分发挥美编设计力量优势,精心设计了一组抗疫公益广告,《聊城日报》《聊城晚报》每天各一个版刊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凝聚起八方抗疫力量……聊城日报社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营造出疫情防控的浓厚舆论氛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聊城日报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以权威报道稳定人心,以典型力量激励士气,以科普知识服务群众,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战提供坚强舆论支持!
融媒发力,讲好抗疫“好故事”
11月27日,聊城日报抖音号推出《聊城东昌丽都小区一名孕妇胎动异常,社区人员紧急帮忙送医》的短视频作品,当天就上了“本地热榜”,浏览量达到了72.5万。
像这样的爆款作品还有很多,《大白无所不能》《山东聊城:一线抗疫人员用笑脸画线,引导村民有序排队》《核酸检测“五不要”“一需要”》等新媒体作品,浏览量都达到了几十万。一件件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以全媒体的形式传播开来,似一股暖流,给人以砥砺前行的力量。聊城日报社坚持全媒体发力,真正把聊城干群同心抗疫的故事讲出“全媒体影响”。
深度融合,是聊城日报社新闻宣传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内容,也在此次抗疫报道中体现得更加充分。连日来,记者在一线采访,编辑严阵以待,随时将接收到的采访内容编辑加工,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客户端、视频号、抖音号、微信微博、新闻网、日报、晚报各平台进行全媒体传播。聊城日报社客户端、聊城日报视频号、“聊城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科学制订了分时段推送计划,探索24小时在线发布机制,充分展现了信息发布即时性、容量无限性的优势,在本轮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显身手。
11月29日晚,聊城日报社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向上》一经推出,瞬间在朋友圈“刷屏”,点击量迅速过万。这个以少年之名向奔波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的视频,由聊城日报社记者闫振拍摄制作,配音的则是他的儿子闫哲涵。这期间,聊城日报社各种题材的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表现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11月24日至29日,聊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共发布疫情防控相关稿件、视频、H5、动漫、长图等新媒体作品320余件。
“群里的朋友们,麻烦问一下,谁家有打印机?孩子上网课需要打印一些学习资料。”“我家里有,打印好放门外。”11月28日,聊城晚报刊登的“聊城好邻里”专栏,挖掘邻居们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的好故事,通过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小碎片,分享非常时期的凡人微光,传递着特殊时期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
《轮椅上的“暖心礼物”》,讲的是群众在轮椅上摆放牛奶和矿泉水,表达对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理解和关心;《闭环管理打开生命绿色通道 63岁老人血液透析“不断档”》,写的则是社区工作者如何帮助特殊患者就医……这样的故事,聊城日报社记者们挖掘了很多很多。聊城日报社坚持带着感情讲好聊城“抗疫故事”,通过“实地探访”系列报道,直击全市抗疫现场,既以广角镜头大处着眼,又以特写镜头小处落笔,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凡人善举点赞,在寒冬里感动着这座城市。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这次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是对媒体融合的一次集中“检验”。聊城日报社坚持全媒体报道、全平台联动、全天候发布,发挥融合传播力量,在大战中推进媒体融合,在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握指成拳,画出最大“同心圆”
11月29日,深夜。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六七个肉馅馄饨,散发着扑鼻的香味……这样一顿简简单单的夜宵,在这个寒彻骨髓的冬夜,瞬间温暖了身心,鼓舞了士气。
“今晚开始,我们的食堂提供免费夜宵。”当记者、编辑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办公室、餐厅的工作人员,则成为默默站在他们身后的坚强后盾。报社餐厅积极联系协调周边各个菜市场,让大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尽量让大家吃得可口、有营养。
在前方,记者深入抗疫一线,通过文、图、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现场采访,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深入报道全市上下同心战疫的成果,挖掘一线典型人物和事例,传递信心,鼓舞士气。
在后方,编辑日夜坚守,及时发布权威消息,精心设计报纸版面,认真制作短视频、海报等新媒体产品,将强有力的聊城抗疫声音传递给受众,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舆论氛围。
办公室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后勤保障,联系有关部门,保证了全体值班人员核酸检测一天一检。想办法外出采购,买来牙刷、毛巾、洗发水和拖鞋等日用品。为了解决40多人的住宿问题,购买被褥、床垫,充分利用值班室床位、办公室沙发等,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前方后方紧密配合,采编各环节高效联动,保证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度效。报社总编室及时传达市委宣传部、市防疫指挥部各方指令,科学安排版面出版计划,及时协调采编各环节。通联部通过各种方式联络、收集通讯员、社会人士的抗疫稿件、图片、视频。印刷厂科学调整工作时段,高效完成传版、制版、印刷、第一读者校对、分发等各环节工作。财务中心及时开具订报发票,发行中心专人值守发行热线,保证发行渠道畅通无阻。
抗击疫情,人人都是战士,处处都是战场。聊城日报社居家办公的同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一线,有的主动协助社区做好核酸采样、物资运送等工作;有的深入商超、药店等重点部门采访报道,有的协助做好门禁管理、秩序维护、核酸采样信息登记等工作……一个个党媒工作者的身影,活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温暖着这个特殊的冬天。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聊报人坚持守正创新、团结协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建设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