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12月10日,在茌平区菜屯镇凤凰新村林下赤松茸种植基地,一朵朵头戴红棕色菌帽的鲜嫩赤松茸长势喜人。

“可别小看了这赤松茸,它营养价值极高。咱菜屯镇地处黄河故道,赤松茸就长在杨树林下边,木材加工废料以及玉米秸秆等还能当它的栽培原料,长出来的赤松茸品质好,很畅销。”凤凰新村周桥网格党支部书记张高虎说。

如今,在菜屯镇已形成300余亩的赤松茸种植规模,每亩每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市积极引导林农利用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在全市形成茌平、莘县为主的林下食用菌模式,以东昌府区、高唐为主的林下中药材模式,以东阿、冠县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以及林下采摘、养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将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12.5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5.3亿元。

莘县国有马西林场将林下空间租给莘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设了400多座林下设施大棚,栽培平菇、羊肚菌,每座大棚年均收入5万元;高唐县金瑞中药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作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种植艾草、北沙参、菊芋、牛膝等中药材,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林下中药材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度假区刘道之村林下种植蒲公英1000余亩,开发以蒲公英茶等为主的蒲公英系列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我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通过发展林菌、林菜、林药等多种模式,向林地要产出、向林下空间要效益,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下生“金”,除了种植,还有养殖。我市积极发展林禽、林畜模式及林下特种养殖模式。冠县鲁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林下养殖华北柴鸡,放养母鸡2万只,采用社区专供、“互联网+”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销量良好。阳谷县、东昌府区等地林下养殖蚯蚓,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市还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森林景观利用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森林体验基地1家、中国森林养生基地2家、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1家。

2022-12-1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2652.html 1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