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赋能制造蝶变
——我市“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实现新突破
■ 本报记者 薛蓓蓓
近日好消息传来,省发改委公布第三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即“两业融合”)试点名单,我市冠县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试点区域(全省共7个试点区域),鑫鹏源(聊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被确定为试点企业(全省共21个试点企业)。
“‘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12月6日,市服务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光说。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以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为关键,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韧性、增后劲,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的“聊城模式”。目前,我市有2个试点区域、2个试点企业纳入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强化顶层设计 打造区域样板
我市将“两业融合”列入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聊城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邀请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对我市“两业融合”现状把脉诊断,破解发展瓶颈,深挖发展潜力,制定“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我市开发区支柱产业先试、重点企业先行,重点培育了乖宝宠物食品“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工业文化旅游”、中通“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智慧环卫保洁服务全链条”、正信“正信味业+江北酿造文化博物馆”工业文化旅游等“两业融合”新模式新路径,加快组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加快推进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转型步伐,推进服务环节拓空间、提品质、增效益,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两业融合”区域样板。
“依托精品钢板、交通设施和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冠县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全链条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现代服务业。”冠县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杨明说。
冠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从产品研发、生产、检测到仓储、物流、销售的全环节制造服务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建设面向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需求的智能共享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全要素协同化发展,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 引领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紧紧围绕国家及省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政策要求,我市以试点企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链控制力强的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引领行业转型升级,铸就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联结制造与服务,我们公司钛合金管材制造逐步向服务端延伸、服务业逐步向制造端拓展。”鑫鹏源(聊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服务部主任刘金刚说。
鑫鹏源发挥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经营和商业模式,从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到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实行严标准选择、全过程控制,深入全产业链,打通供需两端,缩短产销环节。在钛合金管材生产过程中,鑫鹏源通过提升信息、物料、资金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智慧供应链网络,推动物流供应链与制造业融合。
作为全省家纺产品龙头企业,近年来,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纺织产品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创新模式,探索纺织产品和电商有效融合新模式,实施预售制度,实现个性化需求定制。
金号家纺工业园区智能化仓库分拣储运中心项目将智能仓储物流管理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自动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同时可实现精确掌握物资情况,优化合理库存。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年实现经济效益7200万元,税收1645万元。
锻造核心竞争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冠县经济开发区入选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对于加快冠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引领行业和重点园区发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冠县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杨明说。
以此次“两业融合”试点为契机,冠县将聚焦制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难点问题,健全“两业融合”发展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锻造企业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周边和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提供从产品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共赢发展新局面。
市服务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光表示,该中心将督促指导试点单位扎实有效推进既定目标任务,及时归纳提炼好做法好举措、新模式新路径等并积极推广,扩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对于试点单位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的支撑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在具备相关建设条件、符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要求的前提下,及时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为聊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