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环评“打捆”审批常态化运行

本报讯 (记者 梁丽姣) “目前,环评‘打捆’审批已在全市实现常态化运行,自实施创新审批模式以来,共计对34个项目实施了7次环评‘打捆’,涉及金额23554.19万元,报告内容共享率60%,编制成本降低约30%,审批时间压缩20%,大大提高了环评审批效能,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有效助力企业早审批、早投产、早见效。”12月16日,市行政审批局投资项目审批科科长徐元婷介绍环评“打捆”审批情况时说。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落地的必备环节,其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增多、压力加大,助企纾困成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市行政审批局深化改革攻坚,以临清市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环评“打捆”审批改革,即对同一产业园区、不同建设单位的同类建设项目,捆绑开展环评审批,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各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共同对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通过“打捆编环评报告、打捆走审批程序”这种制度创新,达到提高报告共享率、降低报告编制成本、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加快建设项目投资落地,助力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2022-12-1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2955.html 1 我市环评“打捆”审批常态化运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