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发街道建成42个民情联络站
本报讯 (记者 王军豪 通讯员 吴汉) “张大哥,最近家里有什么事吗?有需要我帮忙解决的尽管说。”12月15日,茌平区信发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孙绍达带着慰问品再次敲开了张楼网格张峰建家的大门。
孙绍达是茌平区党代表,也是张楼网格民情联络站站长,每周走访群众是他雷打不动的“常规动作”。“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能更深入地了解民情民意。”孙绍达说。
张峰建今年51岁,肢体三级残疾,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日常开支全靠他自己一人打零工维持。了解到张峰建急需生活上的帮扶后,孙绍达及时填写了社情民意走访记录,第一时间上报给“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室。之后,孙绍达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张峰建办理了低保金、残疾人两项惠民政策补贴,并落实了家庭签约医生随访、基本医疗保险及政府补贴等政策。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了张峰建的家庭负担,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现在,我在企业务工能挣工资,加上政府的帮扶,每年家里纯收入能达到19000多元。”张峰建说,“今后我一定会努力打拼,让生活更好起来。”
依托“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室,信发街道在辖区42个网格建立了民情联络站,多次组织辖区的12名党代表、20名人大代表、32名政协委员开展进社区听民意、解民忧、传党情服务实践活动。“两代表一委员”在民情联络站24小时“常驻”服务,打造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
截至目前,信发街道“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室共计调解纠纷矛盾80余次,化解率达99%;为群众解答用工政策、低保条件等民生问题20余个;28名党组织骨干、5名法律工作者、6名心理咨询师进驻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上百人次;与26家社会组织、企业、商铺等签订“红色合伙人”协议,为29名残疾、留守儿童实施“携手未来”一对一跟踪帮扶项目,与信和光热等企业建设“希望小屋”10所;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童心向党”等文艺活动35场;累计纳入监测帮扶户4户。
信发街道“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疏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传递了新时代党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