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好滋养水城的这份厚礼
——写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
■ 王军豪
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市在东昌湖举行了宣传活动。今年世界湿地日以“湿地修复”为主题,旨在强调修复湿地,刻不容缓,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行动保护修复湿地。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依水而栖,聊城便是如此,时光的累积下孕育出璀璨的水城文化。湿地,更成为这座城市尤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东阿洛神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茌平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被列入省级重要湿地,3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全部纳入我市第一批重点保护湿地名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秉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全市逐渐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
健全完善制度,突出抓好湿地公园建设。我市印发《聊城市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与管理工作办法》,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规范湿地保护管理。在湿地生态特征显著、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建立湿地公园,并通过采取生态补水、栖息地营造等措施,完善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科普宣教、生态示范等方面的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
强化执法巡查,突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市组织开展“清风行动”,对鸟类集中分布区、取食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野外监测巡护,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湿地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法实施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弘扬湿地文化,增强广大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爱湿地、珍惜湿地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特点和湿地文化内涵,以湿地公园为依托满足群众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先后在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科普、健步走、赤脚半程马拉松赛等一系列活动,并挂牌成立了全市青少年湿地文化科普宣教基地。
湿地,成为聊城的又一张名片。城市与湿地相融相生,带给聊城独特的浪漫与诗意。
我市积极改造沿河渠林带、林网,构建有厚度、有密度的水系生态林带,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补水、岸边绿化、植被恢复、污染防治等综合措施,对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科学修复,一系列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也不断丰富。
去年6月19日,我市摄影爱好者在聊城南湖湿地拍摄到黑翅长脚鹬在浅水区筑巢孵蛋的珍贵画面。黑翅长脚鹬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在我市偶有出现,这是我市摄影爱好者第一次拍到其孵蛋的场景。
据调查,以鸟类为例,我市鸟类物种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有记录的15目36科77种增加到目前的18目55科225种。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万物。湿地是“地球之肾”,保护湿地,就是保护生命家园。
去年8月,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其中,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也是此次评选中全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占地总面积2130亩,地理位置优越,东连茌新河、西接位山干渠,林场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了东方白鹳、红隼、长耳鸮、苍鹭等160余种鸟类在此安家落户,最多时有数千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2014年,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整合金牛湖和茌新河湿地资源,申报茌平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9年12月25日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正式晋级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如今,该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蓄积量0.57万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5000多个,俨然一个天然氧吧,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乐的优选地。
湿地关乎文明兴衰,关乎人类未来。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保护湿地,改善城市生态,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宣传活动现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赵朝庆说:“让我们携起手来,全面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聊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