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编者按
每个城市或乡村,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片小桥流水之处。每至春日,那些腊梅、迎春花、白玉兰等,便不顾料峭的寒风,次第开放给你看。水中的鸭、空中的鸟也常常来凑热闹。因景之雅、境之幽,此地往往成为市民、村民最早的寻春之处。
明日又立春,一候解禁东风。这些小桥流水之处,又该从寂静的冬日中醒来了。岁月静好,祖国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无不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春日,让我们走进大地耕耘希望,走向远方追寻梦想。
正月里来看大戏
■ 江利彬
正月里,鼓声起,铜锣敲,鞭炮响,轻快悦耳,悠悠回荡,好戏开场。
戏台是临时搭建,为游动戏台,演过即拆,位于古庙之前。这种游动戏台,多以竹竿为架,帆布覆顶,木板铺台,色帘作幕,整体似一大厂棚,看着极宽阔,而且还实用。戏台上端,悬着数盏大小不一的射灯,用以照明及展示出戏台的灯光效果;戏台两侧,多悬素色帐幛,弦乐手和打击乐手居于两侧帐幛后,分开成文武畔;戏台正面,垂挂彩绣帐幔,安上垂卷式的通用布景若干幅,分宫殿、厅堂、闺房、花园、楼台、庙宇、佛堂、市街人家、山林、溪河等图象,以适用各个戏目所需的环境;戏台后面,除置放唱戏所用到的衣服道具外,还是演员们歇息的地方,毕竟一来就得唱好几天,是没有太多闲暇时间的,就连吃喝都得在戏台上。现在,条件稍稍好了些,待戏班子再来表演时,村里会提前腾出数个舒适的房间,供他们居住,也好让他们专心唱戏。
戏,唱的是潮剧,又称潮州戏或潮音戏,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剧,对于潮汕人而言,有着较深的情感,几乎是逢年必唱,逢节必唱,也是逢庙会必唱,使得潮汕大地浸润在一片深沉的古韵之中,满是柔情,满是典雅,满是传奇……
确是传奇。潮剧传统戏目分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几大类,唱腔独异,数不胜数,类型繁多,且各具特色。像最常见的就有《陈三五娘》《刘明珠》《王茂生进酒》《柴房会》《赵少卿》《告亲夫》《荔镜记》等等,堪称经典,每每听见,都觉气势磅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而我,最熟悉的还是那一出《苏六娘》,母亲亦喜欢,讲的是:潮州苏员外之女六娘在舅父家寄读,与表兄私订终身。苏员外趋炎附势,硬是要将美貌动人的六娘许配给府衙杨师爷之子。苏六娘忠贞不贰,拒不肯嫁。杨师爷心生计谋,通过族长施加压力,六娘宁死不从,决定投江殉情。就在她即将投江的时刻,丫环和船夫及时救了她,并帮助她与表兄一起远走他乡,成全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如今想来,耳畔还能回响起苏六娘那一句坚定不移的“拼将一死投榕江”的唱词,念来很是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一直到后来,每次有戏班子过来演出时,我都期盼着他们能表演这一出心爱的戏目,可并未如愿。戏班子每次来,都会换不一样的剧目,有欢喜的,有伤悲的,有悲欢交织的,台下人人生如戏,台上人戏如人生。
今夜,潮剧又要开场了,记忆仿佛又一次如明镜般清晰。美丽的舞台灯光远远照过来,散落着迷离微蓝的光芒,若繁星点点,映着潮剧的声音缓缓潺潺,淡然似伶人的低语呢喃……
立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 宋莺
立春,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日子,所以历代古诗词都有迎春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立春的喜悦之情。但在关于立春的古诗词中,也不全是春光明媚的好心情,有时春天的美好会反衬出诗人关于家国情怀、离愁别绪等伤春感怀。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甫从晋人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的风俗起兴,由面前的春盘,回想起往年太平盛世,梅花开时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最后感触到自己远客在外,漂泊异乡,萍踪难定,归计未定,面对巫峡江寒,说不尽飘零的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题诗遣怀,寄满腔悲愤于笔端。
又比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立春日》中写道:“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系龄。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蚁泻长瓶。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新岁刚过又立春,闲居山村的陆游早已与乡亲父老建立了真诚的友谊。陆游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丰年农事感到由衷的喜悦。但诗人陆游毕竟是壮志未酬的政治家,要他忘情时事是不可能的。“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两句写景叙事中暗寓讥刺:那些达官贵人,尸位素餐,醉生梦死,却无福领略、享受山村风光自然美的乐趣。《立春日》行文风趣、幽默,嘲讽含而不露。
又比如南宋词人辛弃疾这首《汉宫春·立春日》写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怀的词就很有代表性:“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作者写惜春、恋春、怨春的同时,借以抒发功业无成的苦闷和对北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统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满。
明代名臣于谦在《立春日感怀》中写道:“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写的。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这些爱国诗人即使在立春之际,迎春之时,也不忘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提升了立春诗词的高度和深度。向这些爱国诗人致敬。
腊肉在等春天
■ 赵自力
挂了一个冬天的腊肉,一直在等春天。当腊肉和竹笋相遇,成就了一道美味佳肴。
老家屋后有座山,山上全是竹林,说我们是吃竹笋长大的一点不夸张。小时候,每年春天,我们常常跟随父亲去竹林挖竹笋。那一片片茂密的竹林里,一场春雨滋润后,竹笋组团似地钻出地面,高高低低地站立着,简直成了竹笋的世界。“别看竹笋长着一副嘴尖皮厚的样子,味道鲜着呢。”父亲常常这样说。每次挖竹笋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生怕铁锹碰坏了竹笋,难怪他挖出来的竹笋品相总是那么好。
挖回的竹笋,剥去薄薄的笋叶后,露出嫩黄的茎来,洗净切片,就可以等着下锅了。母亲最拿手的菜就是腊肉炒竹笋,每逢有客人来,她总要露一手,引得客人们啧啧称好。腊肉是早在上一年冬天就腌制好的,挂在屋檐下成一长排,需要时随手可取。腊肉没有多少水分,在樟木菜板上很容易切成薄片。铁锅烧热后,放点花生油,油在锅里吱吱响开始冒烟时,把腊肉先放入锅里爆炒。不大一会儿,腊肉的香味开始弥漫,再倒入竹笋和青椒。大火爆炒后,改为小火翻炒。浓浓的腊味被新鲜的竹笋中和了,形成了一股好闻的味道。褐色的腊肉片,嫩黄的竹笋,加上辣椒,看着就赏心悦目。我们往往一边往外端腊肉炒竹笋,一边拿手去偷吃几片,腊肉的醇厚、竹笋的清香,真的让人回味无穷。遇到农忙时,父亲喜欢喝点小酒,腊肉炒竹笋就是下酒的好菜了。腊肉耐嚼,竹笋开胃,再加上一盘油炸花生米,父亲可以喝上两杯酒。父亲喝完酒哼哼小调,在桌旁打个盹,醒来继续下地干活,仿佛不再疲劳了。
在用腊肉炒竹笋时,母亲偶尔加一些香料,如葱花和野蒜,有时撒些香菜末,把春天的味道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后来我们外出读书,每逢回家时母亲必定做一盘腊肉炒竹笋,滋润我们思乡的味蕾。好久没吃过老家的竹笋了,真的是每吃一次,舌尖上就刮过一次风暴。
后来在外地工作,每年春天,母亲的腊肉炒竹笋,成为儿时美好的记忆。偶尔也去买来新鲜的竹笋,学着母亲的样子用腊肉炒竹笋,但总觉得没有儿时记忆中的那般好吃。
母亲每年都会给我们邮寄一点腊肉和竹笋干,想家时我们就可以做点家乡菜吃。当爆香的腊肉等到竹笋,一起在锅里翻炒时,总会散发着春天的味道,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春为一岁首
■ 王晓阳
“春为一岁首。”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时节春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小虫逐渐苏醒。再过五日,冰河初融,鱼开始上游,此时碎冰片浮在水面上,从岸上观看,如同鱼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春来了,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故乡的立春,是从冰雪融化开始的,星星点点的残雪退去,点点星星的绿站在草木中。它们在风中招摇庆祝,庆祝冬寒在消减、春暖在增加。一冬的蛰伏,让它们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纷纷冒出来,睁开惺忪的睡眼,打量着曾经熟悉的新世界。梅花已经卸妆,迎春花接棒,开成一片片金黄,开成一串串大笑,开成一个个春梦。
立春之美,令无数诗人为之陶醉。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全诗连用7个数字,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仿佛在扳着指头计数,盼望和欢呼立春之日的到来。凑巧的是,这一年的人日节与立春同在一天,内心自是更加欢喜。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诗人抓住冰霜之少、绿意之多的变化,形象地表现春天降临大地的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走入诗的意境,眼前一江碧水,两岸杨柳摇摆着腰肢,野草蠢蠢欲动,偶尔还可以看到绿点,生命都在潜伏,等待一次“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怒放。
立春日,吃春卷。父亲不误农时,很早就到田地里劳作,给油菜浇水施肥。母亲摘来野外水嫩的荠菜、自家种的甜菜,洗净,切成细丝,和着新煎的鸡蛋皮、剁碎的瘦肉,做成春卷的馅料。春卷皮来自大米,是经过石磨磨成米汁、沥干水分,再压成的一块块薄皮。母亲将适量的馅料放到春卷皮的一侧,形成一个长条,稍微用力卷到春卷皮一半大小的时候,将两侧向中间折合,最后包卷上,用手抚平,一只春卷就成形了。春卷下油锅,滋滋作响,香气氤氲,母亲快速翻转春卷,以便春卷受热均匀,不至于一面炸煳了另一面还是半生的,炸至金黄色便起锅。
全家围坐一桌,细细品尝春卷。那青绿的蔬菜,嵌入春卷皮中,散发的菜香和着米香,扑入鼻中、口中和心中,轻咬一口,皮儿又酥又脆,馅料柔而不腻,满口生香,不愧为立春独特的佳肴。父亲说:“立春亦称咬春,咬春在不同的地方咬的食物不同,在我们家乡要咬的就是春卷。年年如是,岁岁不变。”父亲的话宛如潺潺的溪水,洗濯着我们的心灵,让我品尝了春天,也品尝了千百年来的民族习俗,在心间种下一粒爱的种子。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东风来了,立春也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向田野,走向人生的立春,做一个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追梦人吧!
谚语里解读幸福密码
■ 高英
古籍《群芳谱》这样解释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以立春为孟春的开始,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此时东风送暖,百草回芽,品物皆春。
立春时节,春寒犹在,可谓“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但是,料峭的春寒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泛绿的小草、鹅黄的柳芽、渐涨的春水、破冰的游鱼、林间的鸟鸣,这星星点点、不易察觉的春意,让人们感到了阳气升腾的温暖,看到了大地即将勃发的生机,听到了蠕动的蚯蚓在土壤下的喁喁私语……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时令与农事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抓住立春时节及早谋划农事、及时耕耘播种的重要性,并且总结出了诸多关于立春的农谚。从这些谚语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立春与农业的关系,更能从中解读幸福的密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来秋天的收获?所以古人告诫我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立春了,雨水来了,正是播种的黄金时节,切不可贪图安逸误了农时,要早起晚睡,抓紧时间耕地播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局,早作规划和准备,否则就会失败。因此,有农谚“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是一年的开端,种地要早做打算,哪块田地适合种什么、该种多少,什么时候种,心里要有一盘棋。
立春遇打霜,当心会烂秧。意思是说如果立春那天出现了降霜天气,那么后期可能还有倒春寒,有可能冻坏秧苗,提醒人们要提前采取防寒措施。它警示我们,世事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更要具备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年之计在于春,强调了春季在一年四季中的重要位置,春天的耕种关系到一年收成的丰稔,决定了全家人能否衣食无忧。人生如四季。只有在年少时立下志向,并付诸行动,拼搏奋斗,才能赢得人生的幸福,切不可虚掷青春。
当下,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党和政府也努力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然而富足的生活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品读这些流传千年的立春谚语,不难破解幸福密码——幸福来自目标明确、计划长远的奋斗,来自及时及早、坚持不懈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