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店乡的法治“摆渡人”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张雷
春节期间,冠县斜店乡的蒋华(化名)和河北省大名县的石中(化名)终于又坐到了一起。
两人本是亲戚,但因为借款纠纷,曾经两三年不联系,也不互相走动。2018年,蒋华为了搞养殖,向内侄石中借了30000元,没出借据并且口头答应付利息。2019年底,蒋华还给石中11000元(含1000元利息)。之后,因为疫情原因,蒋华的养殖场没赚到钱,就没有给过石中一分钱。
“借了孩子的钱却没钱还,说实话,自己不好意思见他。”蒋华坦言,这几年,他都躲着石中走。
“我也不是非逼着他还钱,但是他不接电话,也不露面,我心里没底。”石中说。
无奈之下,石中找到三省四县联调委员会,想通过调解让蒋华把欠款本金加利息一并偿还。但是,在调解中,调解员发现以蒋华现在的经济状况,很难达到石中的要求。
多番调解不成后,三省四县联调委员会根据蒋华现有经济状况,以亲情为突破口,劝说双方各退一步,抹去利息,剩余本金分5个月还完。石中接受了这一提议,看到晚辈做出了让步,蒋华也欣然同意如期还款。
为了防止二人今后再度产生隔阂,调解员又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以亲情为重,千万不能因为钱隔断了血肉关系,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冠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与莘县、河北大名县、河南南乐县交界,是山东的西大门。三省四县经济、人员往来密切,生产经营、婚姻家庭、财产权属等问题引起的跨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冠县协调建立了三省四县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打通了跨省界矛盾纠纷联调通道。
冠县地理位置特殊,斜店乡在其中更为特殊——只有3万人口,却恰恰位于冠县、莘县、大名县三县的边界线上。“鸡鸣两省、叶落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斜店乡独特的村落人文环境,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为打破法治行政区域界线限制,实现“区域有界,合作无限”的目标,斜店司法所创新开展法治“摆渡人”活动。集合司法所、法律顾问团、村级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法治力量,与相邻省县的乡镇司法所通力合作,将宣传触角延伸至涉边每一户群众家中,实现法治宣传的跨界之旅无隙化。
法治“摆渡人”往返于接边村庄之间,向两省三县的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获得感。
在斜店乡与大名县交界的班庄村会议室里,定期召开的法治课堂,成了村民学习法律知识的新阵地。参与授课的,既有斜店司法所所长王正伟,也有大名县红庙司法所所长贾枭雄,还有全乡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他们通过群众身边的案例,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前不久,王正伟和贾枭雄联手调解了一起租房合同纠纷。斜店乡的王大(化名)在红庙乡租了刘新(化名)的房子,房子年代久远,暖气设施较为破旧。集中供暖前,房东刘新在微信上向王大转发了《暖气测压业主需知》,告知其测压当天务必家中留人,以免因漏水造成损失。
王大没有仔细看这条信息,出差回来后发现暖气管道破裂,墙面、家具等不同程度被泡毁,其中包括王大养了5年的两棵发财树。王大认为暖气管道老旧造成漏水,找到刘新要求赔偿损失。刘新表示,已经提前通知过王大,不再负任何责任,两人一时剑拔弩张。
斜店司法所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联调机制,向红庙司法所通报了有关情况。两地法律顾问调查发现,出租房内暖气管道年久失修造成漏水。这件事中,房东刘新事先已提醒王大,王大因个人疏忽造成损失扩大。了解案情后,法律顾问将二人叫到一起,提出调解建议:墙皮和家具造成的损失由刘新承担,并负责翻修,王大的发财树损失由个人承担。
王大不愿意接受调解,调解员便在刘新身上下了功夫。“发财树对一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更别说是养了5年多的发财树了。”调解员对刘新打起了感情牌。最终,刘新答应重新粉刷墙面,换好损坏家具,并给予王大一些经济补偿。
法治讲座、送法入户、调普结合、菜单式普法,行走在省际边界线上的法治“摆渡人”,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将鲜活的法治大餐摆到群众面前,村民“不出户”“不离村”就能享受到专业法律服务。
王正伟介绍,斜店司法所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法治“摆渡”人活动,同时还在积极推动三省四县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不断向纵深开展——涉边司法所通过多方合作,实现机制共建、力量共用、信息共享,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为构建接边地区治理新格局贡献司法行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