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枚古印带来的“两城之约”

——明代东昌府印从湖北天门到山东聊城展出

国家二级文物“分巡东昌道印”

■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山东聊城和湖北天门,两地相距800公里,分别受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滋养,最近,这两座城市因一件遗失400年的国家二级文物结缘。

2月17日,东昌府区博物馆和天门市博物馆就借展国家二级文物“分巡东昌道印”举行签约仪式。经考证,该印为明代官印,现为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这件官印将于3月上旬在东昌府区博物馆正式展出,展期半年。届时市民可到馆内免费参观。

聊城的古代官印为何会现身1600里之遥的天门?其间发生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带着这些疑问,2月20日,记者到东昌府区博物馆进行了探访。

在博物馆的展厅内,记者见到了这方官印。该印印台为方形,边长8.2厘米,厚1.3厘米,印柄高9.8厘米,柄厚1.6厘米,重1.246千克。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分巡东昌道印”;印背左边刻“万历十一年十二月 日”“礼部造”,右边刻印释文“分巡东昌道印”;印墙左侧刻“萬字二千四十四号”,印背文字均为阴刻楷书。

印,又名印信。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说:“印者,信也。”印信在古代一般特指官印。

据《明史·舆服志四》记载,明代对官印的质地、尺寸、文字样式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正一品用银印,从正三品至从九品,一律用铜印。除了监察御史用八叠篆外,其他官署均为九叠篆,结构严谨方正。

东昌府区博物馆副馆长李叶介绍,该印由天门市博物馆馆长一行人开车专程护送至聊城。虽历经400年风雨,这枚铜印目前仍保存完好。

据了解,这枚东昌府官印的发现,是天门文物考古工作的一次奇遇。

1972年,天门市博物馆干部在天门干驿镇郊区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偶遇一村妇在卖一枚铜印,他便花20元买了下来。

至于该印是什么朝代的,有什么来历,当时均不得而知。

后来,工作人员在档案馆的《湖广要典》中找到了谜底——

据载,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周嘉谟(现天门市竟陵人)有个得意门生叫张春廷,出任山东东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办事,特乘船到竟陵干驿探访恩师周嘉谟的故居。船行至湖中,突然雷电大作,官船被冲翻,张春廷被水手救上岸,而官印失落湖中。经两天打捞,官印杳无踪迹。不久,张春廷再次赶到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记载此事。据说,张春廷还因此被罢官。

“天门市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显示,‘失印亭’及石碑毁于1942年。官印丢失400年后,在天门干驿沉湖畔的‘失印亭’遗址附近被发现。”李叶说。

“聊城和天门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这次却因一枚官印结缘。我们希望这枚印章能够成为两地文物交流互鉴的‘形象大使’,在馆际间文博事业的交流和协作上持续发力,筑牢两座城市两地人民交往的友谊桥梁。”李叶说。

2023-02-22 ——明代东昌府印从湖北天门到山东聊城展出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5843.html 1 一枚古印带来的“两城之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