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牵一根“红线” 引邻里联动

——新区街道以“红邻菜单”巧解基层治理“应用题”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陈静

如今的城市小区普遍存在“门对门不相识,上下楼没见过”的现实问题,这给社区治理和群众生活带来了较大不便。记者2月28日从东昌府区新区街道了解到,该街道把“红邻菜单”服务模式作为拉近邻里距离的一根“红线”,探索由基层党组织分类解决小区居民的痛点问题,打破邻里之间的无形围墙,构建了新型的“熟人小区”。

“1+4+5”工作机制

奏响基层治理“和谐曲”

如今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住一个楼栋,也可能互不相识;同住一个楼层,也可能形同陌路。新区街道以御苑社区为试点,启动了“1+4+5”机制建设。

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个“红邻菜单”平台,将“社区党建服务圈”扩建为共治共享的“邻里互助朋友圈”。“4”的含义则更为丰富,包括“红邻议事厅”社区事务共商、“红挎篮”社区资源共享、“红乐园”社区家园共建、“红便签”社区干群共融的“4共”基层治理新体系。并以“有需求调查、有科学设计、有实施推进、有专业提升”的“4有”要求,将活动的一次性、短期性转化为项目的专业化、常态化。

此外,社区还由网格员、辖区党员、热心居民、红色物业共同组建成立党员暖心、文明婚庆、文明健康、入学升学、助老扶幼5支志愿服务队,以群众最关心的小事为切入口,让志愿活动走进小区、贴近生活,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让小区居民享受到现代社区生活的便利,体会到邻里和睦的舒心。

深耕“红邻+项目”

架起为民办事“连心桥”

拉近邻里距离并非易事。新区街道丰富“红邻菜单”内涵,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红邻+项目”,将小区红旗驿站打造成“红邻议事厅”,组织小区居民提出身边小事、生活难事,议事厅问题板上实时更新问题解决进度,形成“左邻来议事,右里有温情”的居民协商议事氛围。

街道还组织在小区楼道入口,放置了醒目的“红挎篮”便民箱,号召大家把可循环使用的便民物品放进箱子里,供邻居们共同使用,小到一针一线,大到扳手、锯片,这些公用物品方便了居民生活,拉近了邻里距离。现实中不少居民碍于面子有诉求不愿表达,街道组织在小区公示栏设置“红便签”专栏,居民可以匿名表达诉求、给社区提出工作建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街道还打造“红乐园”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科学普及等活动,让居民子女玩在一起、学在一起。

融合“红邻+信义”

激发基层善治“信动能”

新区街道结合社会信义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红邻菜单”运行机制,实现“红邻+信义”的有机融合,让“信义东昌府”进小区、进楼栋、进人心。

该街道通过积分奖励、实物兑换的新形式,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由楼长、党员中心户带头,街坊邻里主动参与5支服务队,积极认领政策宣传、帮办代办、关爱老弱、环境整治等多种志愿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实现“红邻菜单”从居民点菜提需求,转变为邻里互助传“信义”,将群策群力有效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2023-03-03 ——新区街道以“红邻菜单”巧解基层治理“应用题”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6342.html 1 牵一根“红线” 引邻里联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