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雷锋”进棚

姜新(右)进大棚“把脉问诊”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3月2日11时许,东昌府区张炉集镇胡金堂村种植大户胡思河正在蔬菜大棚里忙活。再有10天左右,胡思河夫妇种植的西葫芦就要上市了。看着瓜秧上一朵朵嫩黄的小花、一个个绿得发亮的瓜纽,夫妻俩禁不住喜笑颜开。

“看,姜新哥来了!”当看到一辆熟悉的小汽车朝他开过来时,胡思河立马站起身,脸上挂满笑容。他知道,与其相识15年之久的老朋友姜新,又一次“不请自来”了。

姜新是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同时也是“姜新田园通”科技志愿者服务团队负责人。虽然胡思河和姜新同岁,但还是习惯性地称其为“姜新哥”。

姜新轻车熟路地钻进大棚,蹲下查看瓜苗长势、土壤墒情,然后跟胡思河探讨了品种改良、蔬菜起垄、病虫害防治的话题。“建议选择一两个大棚,试种耐寒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保证西葫芦提前半个月上市。另外,起垄要宽,单行种植改为双行种植,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胡思河最近遇到的疑难问题,就在两人的一问一答间得以完美解决。

说起和姜新的相识,胡思河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随即回忆起了当年两人初遇时的情景。

“十几年前,我承包了30多亩地建设蔬菜大棚,但因为管理技术落后,几乎年年都是瞎忙。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邻镇买菜种,听说市里来的专家,正在不远处给菜农讲课,于是便过去听了听。”胡思河憨厚地说,当时听课的人挤满了整个房间,他只好站在最后,靠着墙根听。后来,他通过熟人打听到这位专家的联系方式,两人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交往,胡思河也在姜新的指导下,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

想想两人的过往,姜新聊起很多趣事。他说,性格耿直的老胡,时常会在凌晨两三点钟打电话咨询技术问题,当然,他也会在姜新现场传经送宝时,喊上一大群乡亲前来“蹭课”,然后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时,几个人炒上几盘焖饼,再接着边吃边聊。

事实上,像胡思河这样的老朋友,姜新还有很多。

“每年的3月份开始,我的主战场就转移到了田间地头。每周至少有3天的时间,我和同事都会四处去转,上门给种植户解决实际困难。”姜新说,作为农技专家,他们最喜欢看到的,就是丰产丰收后,每一位种植户的笑脸。

时至中午,姜新婉拒了胡思河的挽留,开车赶回城里。临分别时,胡思河冲他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自己这位老朋友,就是一个喜欢踩泥的“科技雷锋”。

2023-03-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6458.html 1 “科技雷锋”进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