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低碳路修得明明白白
——聊城交发点燃创新引擎服务发展大局
■ 文/图 苑莘
在出行中,很少有人注意和关注到路面上的沥青,这种历史悠久的原料因其出色的稳定性,用在道路铺设上再合适不过。但在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量路面维修保养、改扩建等工程带来了一个难题:原有的沥青怎么办?作为建筑垃圾处理掉?
聊城市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聊城交发”)给出了一个答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废旧沥青再利用。挂牌成立不足两年的聊城交发,已承担《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精细化分级及功能化的耐久性热再生利用技术》《重载交通国省道沥青路面高模量全厚再生关键技术研究》《国省干线低能耗高韧性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3项地厅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稳步向前推进。
“2月6日全市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提出‘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要求,聊城交发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将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列为年度工作重点。”2月28日,聊城交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国胜介绍。
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该公司承担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精细化分级及功能化的耐久性热再生利用技术》课题,显著提高了铣刨料的应用比例和应用层位,设计出的混合料具有耐久性高、应用层位高、经济性高的特点,是践行国家“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途径。课题技术目前已在S248临观线临清西窑至冠县东堤固段大修工程及G341黄海线东阿马安村至东阿阳谷界段大修工程实施。通过将铣刨料精细化分级,铣刨料掺量由30%提升至40%,相比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每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可以节省工程成本150多元。据统计,路面维修养护过程中沥青铣刨料年用量7.2万余吨,节资500多万元。
一个以道路施工为主业的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过去一年,聊城交发已经为同行作出了表率。2022年,聊城交发科研经费归集3600余万元,研发强度3.58%,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取得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部级工法2项,省部级QC成果4项。通过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公司拥有核心知识产权36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20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编标准8项,其中发布团标1项、在编团标2项、地标1项、国标4项。
2022年,聊城交发还从内外两方面鼓足了创新动力。他们积极开展职工创新活动,获得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成果3项;“五小”创新优秀成果1项;完成《半自动波形梁护栏板安装机》《路缘石搬运安装车》技术革新2项,年度推广效益100多万元。他们积极搭建科研平台,2022年通过聊城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今年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与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交通学院、建研建材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在科研方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我们2023年科技创新的理念依旧与去年相同,就是坚持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理念,推动降耗节能、提质增效。”左国胜介绍,聊城交发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全员创新氛围,以“创新样板路”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创新工作“5+1”工程。其中,“5”是全力打造1项创新样板路、抓好1项泰山杯创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实现职工创新成果新突破。“1”是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聊城交发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双碳’,致力于热再生、钢渣固废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以核心技术进步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向绿色节能产业转型。”左国胜说,公司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培育绿色交通产业链,认真践行山东高速“创享美好之路”的企业使命,打造亮点突出、口碑良好的聊城交发品牌,为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六个新聊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