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分好时光许你一口好西瓜
——探析高新区许营镇西瓜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 文/图 贾新伟
3月21日5时24分,迎来春分节气。原野之上,百草回春;天地之间,桃红李白……春天带来温暖,带来希望,也为高新区许营镇的瓜农们带来更加真切的甜蜜。
暖风习习,碧水荡漾,让我们在春分的脚步中,一起走进许营镇的田间地头、西瓜大棚,顺四时之变,探突破之美,触摸许营镇西瓜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品牌化
佳话浸润的当代风貌
“黄沙茫茫显凄凉,老者勤苦种金粒。汗水灌出瓜秧绿,结下善果供客尝。”
阁老赞瓜,一段佳话。当年,清朝首位状元傅以渐途经许营,天热口渴,一位老者赠瓜解渴,“善果”二字,饱含当地人的淳朴与良善。
短短28字,让许营西瓜的种植历史追溯到四百年前。如今,这种传统的盛夏佳果,已成为许营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许营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水源丰富,是种植瓜果的上佳区域。1996年时,许营镇就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学习早春大棚西瓜种植技术。经过近30年的努力探索,该镇持续更新西瓜品种谱系,始终坚持“特色化”种植理念,引进“甜王”“西瓜王子”“超越梦想”等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带动全镇西瓜上档次、优品质、强品牌、增效益,做大做强了大棚西瓜这一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鲁西西瓜之乡”。
如今,在品牌化战略带动下,该镇大力推广立体化种植的礼品西瓜,高擎“许营西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字招牌”,通过品种更新、科技支撑、园区发展、订单销售,让特色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推动西瓜产业向高端、精致路线迈进,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易推广、效益高”的种植新路,成为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典范。
从傅以渐留下的“阁老赞瓜”佳话,再到发展早春大棚种植,许营西瓜不仅饱含历史文化,更具时代特色,折射出许营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园区化
产业背后的全镇瓜香
“每种西瓜,种植时间和成熟日期也不一样,最快的,春分后一周,就成熟了。”水润花坞(聊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邵传越,是阳谷县高庙王镇的村民,这几年,他一直在这里忙碌。
冬暖式大棚、玻璃温室、双膜式大棚、大拱棚……水润花坞的6类大棚,鳞次栉比而又相映成趣,成为许营镇西瓜产业布局有序的缩影。
为打造西瓜产业腾飞的坚固支点,许营镇培育龙头,推动园区化发展,建设了一批上规模、高档次、有特色、带动强的现代西瓜生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化、休闲化园区产业,建成500亩现代农业基地,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综合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带动村民快速致富的生动实践,树立起现代农业发展“许营标杆”。
2022年,许营镇大棚西瓜收获面积近3万亩,总产量15万吨,收入近3亿元,占农业收入的60%,辖区银行储蓄存款超过20亿元,人均储蓄额近5万元,西瓜产品成为真正的富民支柱产业,实现了产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华丽转变。
立体化
科技背后的思维转变
曹庄村的街道,整洁干净,临近公路的大棚内,三斤左右的小西瓜一个个“悬”在地面一米以上的半空中……
西瓜离地,打破了人们固有思维中的传统种植印象,正如,四月上旬西瓜就能成熟上市。
近年来,许营镇鼓励瓜农建设冬暖式大棚,改造提升现有大拱棚,实现立体化种植,使西瓜上市时间提前至4月中上旬,弥补市场“空档期”,形成“错位”销售,增加了收入。
“立体化种植下,每亩定植量由800多棵,增至2000多棵,提升了品质和产量,亩均效益由1万元提升至4万元,种植效益翻了两番,推动了西瓜产业的提质升级。”许营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郑庆杰介绍。
立体化种植,是该镇引领瓜农积极转变思维的一个方面。该镇通过示范引领,强化“良种化”支撑作用,引领瓜农在小西瓜上实现大文章。
——加大新技术普及应用。按照“政府主导、农户收益”的原则,加强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聊城大学农学院技术协作,建立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收获的全程技术支撑,全镇500亩示范园区全部应用滴灌技术,有效保障了高端西瓜品质。
——注重新品种示范推广。持续深化“品种带动、科技支撑”战略。2015年起,每年建设不同规模的新品种推广基地,先后引进了京颖、全美2K、西瓜王子、超越梦想、京美1K、京美2K、京彩等26个小型礼品西瓜新品种,大力推广示范,有效提升了礼品瓜的品质。同时,引进甜王等西瓜新品种,推动全镇西瓜产业品种、品质升级,“甜王”系列西瓜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
高端化
增收背后的品质升级
3月18日上午11时,宋郎村种瓜大户张延军正在瓜棚中忙碌着。6亩大棚,是这位种瓜“女强人”的骄傲。
“1996年,我们两口子就开始种西瓜,当时,种了1亩多,那时技术不行,也不太挣钱。这不,镇上领着我们走出去学习,我们也引进品种,引进技术,收入和原来相比,真是增加了很多。”张延军边说着,边翻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我们两口子的微信好友有2000多人,光他们预订的西瓜,就不愁我们卖的……”
品质升级,盯紧“高端化”市场,是许营镇党委政府近年来的努力方向。该镇坚守西瓜品质,精准化、智慧化推行西瓜质量溯源体系,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推进西瓜产业生产标准化、监管智能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实现高端礼品瓜优质优价,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目前,许营礼品西瓜已经超过500亩,主要销往北京、济南等地。
如今,张延军种的小型礼品西瓜,肉质细嫩多汁,糖度可达16度,较普通西瓜10度的糖度有大幅提升,深受高端市场青睐。同时,她种的“彩虹”西瓜,虽然很甜但糖分不高,适合血糖高的人群吃。
靠着礼品西瓜,张延军在市区买上了房,成为在农村种瓜的“城里人”。
人性化
温度背后的为民情怀
3月18日,天气微凉,一口甜蜜入心的西瓜,成为迎接春分节气的独特感受。
“我从正月初十开始种植,品种是‘西瓜王子’,它的生长周期是45天左右。”曹庄村西瓜种植户曹广芝说。
近年来,西瓜采摘,让曹庄村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旅游村”。
2016年,曹庄村依托荣富专业种植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棚产业,陆续在村南修建了12座冬暖式大棚。大棚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引进西瓜新品种,实施立体化种植,创新“旅游+采摘”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12座大棚,每年种植两茬,春夏季种植礼品西瓜,秋冬季种植西红柿、青椒等蔬菜,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通过每年为脱贫享受政策户分红、提供工作岗位,合作社增加了困难群众收入。
许营西瓜,既是有历史的西瓜,更是有温度的西瓜、有内涵的西瓜。“小西瓜,大产业。我们要深化西瓜产业升级,开拓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带富一片村,带活一产业,激发农民活力,做强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许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夏爱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