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杜立芝
编者按 3月16日,我市隆重举行“聊城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授予杜立芝同志“聊城时代楷模”称号。为营造向杜立芝同志学习的浓厚氛围,今日,本报邀请4位曾经采访过杜立芝同志的新闻工作者,讲述他们心中的杜立芝,感受榜样的力量。
一棵土生土长的农技“蒲公英”
■ 本报记者 邹辉
3月16日,早已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优秀共产党员杜立芝,又获得了一项含金量极高的荣誉称号——“聊城时代楷模”。
农技“蒲公英”,坚守“追梦田”。将百姓心中的“杜站长”上升到“楷模”的高度予以嘉奖,这是对杜立芝38年来“扎根泥土地,为农散芬芳”坚守与付出的肯定。在我看来,杜立芝获得这项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与杜立芝相识,还要从9年前说起。2014年4月,我驱车来到高唐县固河镇采访,原本要到当地小麦种植基地采访一位种粮大户,因其要参加农技培训会,临时将采访地点改在了镇政府礼堂。我赶到采访地点时,培训会还未结束,站在门口侧耳倾听,礼堂内相当“热闹”,完全不像一场会议。
十几分钟后,培训会结束,参会的近百位农民朋友,带着满脸的喜悦陆续走出礼堂。此时,礼堂内终于安静下来,只见偌大的讲台上站着一位中年妇女,齐耳短发紧贴在带着微笑的脸颊上,褶皱的运动夹克、灰色的粗布裤子、黑色的小布鞋,俨然一副“农装”打扮。
“这人是谁?”疑问、好奇顿然涌上心头。“这是咱高唐土生土长的农技专家杜立芝站长。”陪同的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此前,我虽然从未与杜立芝老师谋面,但由于经常与高唐的农民朋友打交道,对于大家口中这位“杜站长”的大名早有耳闻。工作人员介绍,来参加这场农技培训之前,杜立芝刚刚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对于经常“泡在”基层的我来说,能见到这样一位接地气的“大人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杜老师,我是聊城日报社记者。”“记者朋友,辛苦了!”我表明身份后,杜立芝主动走下讲台,伸出双手和我握手。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我心中,她犹如一位久别重逢的“杜大姐”。
简短的交谈,让我对杜立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始终将农技服务作为“头等大事”的杜立芝,几乎没有“私人时间”,她每天探地头、钻大棚,与种植户打交道,只要有农技需求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痴情“三农”事业,拥有一大批种植户“粉丝”的杜立芝,获得的荣誉更是无数。然而,每一项耀眼的荣誉背后,都闪烁着她那颗为民服务的初心。
为了能够挖掘杜立芝身上更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我走进了她在高唐县农业局的办公室。脚刚踏进办公室的门,只见办公桌上堆满了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日记本和台历,有些本子的封皮已经破损,特意用胶带包裹着。“它们都是我这些年写的农技日记,平时我都不在办公室,摆在桌上方便大家查看。”杜立芝解释说。谈到坚持写农技日记的初衷,杜立芝有些不好意思:“我怕被百姓‘问倒’。”
事情还需从1992年的一次“求助”说起。当年冬天,高唐县杨屯镇候桥村一位大棚种植户拿着生病的黄瓜秧,心急火燎地找到杜立芝帮忙。当时,大棚蔬菜种植还是新生事物,杜立芝搜肠刮肚也没说出个所以然。“不能为群众解疑答惑,对我来说就是失职。”被“问倒”的杜立芝深感自责,从那以后,她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走到办公桌前,我随手拿起一本绿色的日记本翻看,在扉页上,杜立芝写着这样一句话:“要对百姓常怀愧疚之心,只要心中充满干事的热情,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38年来,杜立芝初心未改,始终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用实际行动坚持做党的声音的传播者、为民情怀的实践者、新型农民的引领者。
采访结束,我回到家中,辗转难眠,连夜赶写了题为《扎根泥土地 为农散芬芳》的通讯报道,并在《聊城日报》刊发,斩获多个新闻奖项。
这次不期而遇的特殊采访,虽已跨过9个年头,但每次回想起来依然心绪难平。从杜立芝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朴实、忠诚与奉献。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立芝。
一把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 本报记者 路子强
杜立芝是我只见过一次面,就佩服一生的人。
2018年4月26日,我到高唐县赵寨子镇的一个蔬菜大棚基地采访,巧遇了带领科技服务团队来为瓜菜做“诊断”的杜立芝。杜立芝是聊城的名人,机会难得,征得同意后,我跟随她参与了整个“问诊”过程。
杜立芝给我的印象,除了技术精湛之外,就是“土”。当时杜立芝身穿一件黄灰拼色的薄毛衣,裤子膝盖部分似乎因经常深蹲而有些松垮,脚穿一双帆布鞋。蔬菜大棚的进出通道都是土墙围成的,细长而矮小,需要猫着腰通过。杜立芝走进大棚后,胳膊肘上、头上就沾了不少土。
这一次全程跟踪采访,让我对“高唐30万农民都知道杜立芝的手机号”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认为,杜立芝有三种精神特别值得学习。
一是一心为民的精神。记得采访结束时,我问她为啥指导农民增收的劲头儿那么大,她说她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民的辛苦她有深刻体会。她觉得让农民日子过得好一点是一名技术员的使命,也是一个党员的使命。因为体验了农民的苦,她立志让农民不再苦;因为看到了有些农民的笑,她想让所有的农民都笑。这种为民情怀朴素而伟大,她一坚持就是38年。
二是勤奋好学的精神。有为民服务的想法很简单,关键是要有为民服务的能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况且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持续提升能力。为了尽快掌握农业技术,上农校时就以笔记仔细著称的杜立芝,工作后更是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书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农民遇到的问题都一一记下。过后还要询问村民结果,并根据结果修正自己的建议。万事都怕个认真,你一认真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三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为民的想法,有为民的能力,还要走到田间地头,蹲下来看墒情、看苗情、看菜情才是真正的助农行为。当时,有一位农户种植的是“特小凤”西瓜,吊在空中的瓜才拳头大小,但部分瓜表面有病变,不光滑,瓜叶子也有卷曲情况,瓜农说有一星期了不见瓜长大。当时瓜秧有2米多高,加上株距密、行距小,杜立芝穿行其间,不怕叶子划手,不怕虫子粘身,还把卷曲的叶子扒开,教给种植户仔细辨认害虫蓟马的模样,并讲解蓟马对西瓜的危害。种植户不懂,一遍遍问,她就一遍遍回答。记者在她身边,她还让记者也凑近了解一下蓟马。当天下午,杜立芝一共进了5座大棚,有问必答、答必仔细,菜农完全懂了之后她才进下一座棚。
杜立芝的精神是没有边界的,适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新时代,市委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见贤思齐,向时代楷模看齐,把工作当作事业来看待,不辜负自己的年华,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一座科技惠农的“连心桥”
■ 本报通讯员 赵永斌
当前,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聊城时代楷模”杜立芝的热潮。杜立芝生在高唐,长在高唐,奉献在高唐,作为一位高唐人,我也被这种氛围感染着、感动着。
因工作原因,我有过很多次采访杜立芝的经历。每次采访,都能切实体会到她对农民、对土地的那份发自肺腑的浓浓深情。
初心是什么?如何践行初心?初次采访杜立芝,她便用自己一心为民的言行给出了答案。2005年春天,初进县报社当记者的我,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重要任务——采访时任高唐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的杜立芝。
那是我第一次跟着杜立芝进大棚、入田间。她穿着农家衣,讲着农家活,不怕脏、不怕累,转了一家又一家,有问必答,倾囊传技,和百姓熟络得像一家人,当时还有点疑惑:群众见了她咋就这么亲?“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婆家也是农民家庭,工作又和农民打交道。我知道,农民真是把他们的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重要。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在采访中,杜立芝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那份疑惑也瞬间化解。是啊,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杜立芝把对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融入崇高的职业使命中,笃志一生、专心一事。作为一名党员,杜立芝的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以丹心映红初心,无论走到哪里,都高扬一面“党旗红”,广搭惠民“连心桥”。
带着这份感动,采访回来后,我深挖素材,几易其稿,写成一篇展现杜立芝先进事迹的稿件《她与农民心贴心》,并在县报上重点刊发。后来,我又陆续采写了很多关于杜立芝先进事迹的稿件,发表在各级媒体。每一次采访杜立芝,都被她情系百姓、默默奉献、践行初心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
杜立芝把根深深扎在她深爱的土地上,把所有青春年华和智慧力量奉献给自己最爱的农民群众,38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自行车变成摩托车,摩托车变成小汽车,一个人变成一支团队,唯一不变的是她那份为农初心……
一名问不倒的“田秀才”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因为工作原因,采访过杜立芝几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慨。
她的电话会不时响起,尤其是陌生号码,更是一点也不怠慢,因为她知道,来电背后可能就是一个焦急的家庭;她会收到很多群众的信件,即便是在这个资讯发达、信息传递渠道多样化的时代。那些信件内容有求助的,更有表达感谢的。信件内容有长有短,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笔。有的信纸就是孩子作业本的反面。但看着那些信件,你就能深刻感受到,群众对她的情感是真挚的,杜立芝始终在群众身边,群众也是真把她当成了自己人。
杜立芝是问不倒的“田秀才”,但这位“田秀才”不是从天而降的。38年来,她把广袤田野当成自己的办公室,“调查”在田间,“研究”在地头。哪个乡镇的土质如何,哪片区域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农民种大棚最易出的差错有哪些……杜立芝用扎实的调查研究,摸了个“门儿清”。她从来不怕发现了新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在她年复一年记录的七八十本农技日记里,你很容易看到一个个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杜立芝注重调查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也不止于田间作物。她喜欢和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以她的话,在群众心里也就越来越有分量。
高唐县梁村镇琉璃庙村的400亩农田多为盐碱涝洼地,去年夏天雨水多,玉米出现涝害。杜立芝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那里现场授课,指导农民通过农田排水、科学施肥等措施保收玉米。后来又去回访时,她看到的就是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场景。“大家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全村保住12万斤的产量不成问题。”她的一席话,为现场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杜立芝的话,大家愿意听。她在哪里,“马扎课堂”就开在哪里。因为调查研究的功底足够扎实,对基层的情况足够了解,所以她从来不泛泛而谈,培训内容针对性极强。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都是一听就懂的“大白话”。她讲农业知识是这样,宣讲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也是如此。
近年来,在杜立芝和全县广大技术人员的带动下,高唐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攻坚突破,建成1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暨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高唐召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高唐县也因此实现了建成一个工作室(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带动一支服务队伍、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一个行业发展的效果。
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杜立芝更是用38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调查研究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从杜立芝身上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一项,就是要学习她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