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烈荣光照亮前行之路
——全市退役军人系统全力做好优抚褒扬纪念工作纪实
■ 夏旭光
英雄究竟是什么?
是民族脊梁
是国家荣光
是抛头颅洒热血
是誓将真理传人寰
是铁骨铮铮
是不屈不挠
是一封家书
是雄赳赳 气昂昂
是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保护提升烈士纪念设施,宣传弘扬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做好抚恤优待工作,保护烈士合法权益……多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重视褒奖英雄模范、弘扬英烈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优抚褒扬纪念工作,用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个个温暖举动,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让尊崇落地有声,构建退役军人荣誉褒扬体系,让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更加浓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尊崇落地有声 见证无上光荣
“回家后要注意身体,按时吃药,如有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在优抚轮流休养工作圆满结束时,市退役军人医院主治医师李凯耐心叮嘱优抚休养员。知责于心,履责于行,市退役军人医院把对优抚对象的服务和关心关爱作为医院首要的政治任务,开展“十个一”服务,全面提升优抚服务保障能力: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一套健康档案、聆听一堂健康讲座、体验一次中医适宜技术、组织一次短途观光、开展一次实地参观、接受一次爱国教育、参与一场联欢活动、举办一场座谈交流、记录一刻精彩瞬间。多年来,市退役军人医院坚持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医疗巡诊服务队,携带相关医疗设备到各县(市、区)镇街,为退役军人巡诊体检。2022年,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轮流休养优抚对象464人,开展抚恤定补优抚对象短期轮养医疗服务28人。
2022年12月,高新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各镇街近40名重点优抚对象走进医院,在爱心志愿者及医护人员的引领下,通过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并给出康养方案,让广大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爱。
为加大对退役军人的支持和关爱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环境,我市采取集中安排部署、优化发放流程、定期组织月调度等方式,切实做到“抚恤补助资金按月发放、足额落实到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和市财政局出台我市提标文件,印发《关于调整部门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的通知》,从2022年8月1日起调整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22年,全市共为55340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4.07亿元。
我市严格落实《聊城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为享受医疗优待的抚恤定补优抚对象落实门诊补助、慢性病补助、住院二次报销、医疗保险缴纳等政策,并出台《关于做好我市残疾退役军人旧伤复发医学鉴定工作的通知》,有效减轻了优抚对象医疗负担,提高了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水平。
为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我市坚持把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工作作为开展优抚工作的重点来抓,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与财政、人武部等部门配合,严格落实发放标准。2022年,我市共争取中央资金3119万元,共为5078名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12739.2万元。同时,对到新疆、西藏等边远艰苦地区服役的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照不低于2倍标准发放。
优待证是一种认可,是一项特殊荣誉,是国家的关怀,是守护人民的光荣。我市印发《聊城市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优待证的申领、制发、使用和服务管理等工作,并按照全程代办、全员代办模式,实现退役军人“零跑腿”。目前,已受理申请15.94万人次,申办率超过98%,为持证人提供公共交通、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等5类48项服务内容,切实让广大退役军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和优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
守护红色根脉 延续英烈荣光
翠柏青松伴英烈,清明祭扫寄哀思。3月30日,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局机关干部和部分烈属代表赴开封市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通过代祭扫方式,替150余位在开封战役中牺牲的聊城籍烈士的后人表达缅怀之情。
4月4日,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东昌府烈士陵园举行“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活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市军休所组织军休干部代表及全体干部职工前往茌平区烈士陵园进行祭扫,向烈士敬献鲜花、为墓碑描红;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冠县金太阳学校500名师生,在冠县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庄严献花,寄哀思、悼英烈……
连日来,市革命烈士陵园迎来清明节祭扫高峰,每天都有团队前来祭扫,以瞻仰英雄,缅怀烈士。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市革命烈士陵园坚持用心组织、用情服务,创新祭扫形式,保障烈士祭扫工作安全文明、平稳有序。
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信仰的光芒总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名英雄烈士、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生动的写照,是一盏盏提醒“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心路明灯,是党史学习教育最鲜活的教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做好英烈褒扬纪念工作,让每一座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成为永不熄灭的光辉火炬,在鲁西大地代代相传。
以国之名佑英雄,以法之剑护英烈。我市出台了首个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市级地方政府规章《聊城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对烈士纪念设施分级管理、规划建设、队伍培养、宣传教育、组织管理等事项进行了规范。目前,我市依据该办法整改了2处陵园保护范围内违规搭建工程,解决了3起英烈权益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
“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这是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庄严宣告。我市构建了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主管,政法、宣传、检察等部门各负其责的协调联动机制,先后协调解决了冠县白佛头烈士葬区、阳谷县清杨李村烈士葬区、东阿县枣棵杨抗日遗址修缮保护的问题,切实维护了英雄烈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我市按照“一墓一表,一碑一册”标准,为5910座烈士墓建立台账;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的原则,对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摸底建档和保护分析,就地保护散葬烈士墓481座,迁入陵园散葬烈士墓92座,散葬烈士墓立碑509座,改造提升26处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
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市财政投资2.98亿元实施市革命烈士陵园迁建工程;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带动各县(市、区)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先后修缮孟尝君烈士陵园、范公祠、六十二烈士墓等1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为吕增山等800余处散葬烈士墓篆刻碑文。
我市还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机遇,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融合发展,5处被纳入“初心永铸·百年芳华”聊城红色旅游经典线路,23处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2处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尊崇英雄烈士、传承英雄精神,日益成为全民共识和社会风尚。近年来,全市烈士纪念设施接待社会各界3100批次40万人次,网上祭奠60万人次。
营造尊崇氛围 传承英烈精神
“70多年没见了,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您,这回了了我的心愿……”近日,高唐县79岁的王传英老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被确定为烈士的父亲王其昌的画像。手捧画像,王传英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场跨时空的相见,弥补了老人平生最大的遗憾,也让烈士的精神得以更好地延续。
王其昌烈士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年仅20岁,而那年,王传英只有3岁。前不久,王传英的子女在网上看到了志愿者为烈士画像的消息,便和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联系。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对烈士的直系亲属进行整体采像,由绘画专家义务为烈士画像。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高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双拥志愿者协会,已经让一百多位烈士以画像的形式与家人跨时空团聚。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做好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
“红色记忆”是我党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记忆,是党领导人民奋勇反抗的抗争史,是党光辉岁月的奋斗史,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思想。我市编制《聊城市“红色记忆”实施方案》,开展一系列红色记忆工程管理举措,及时抢救保护一批、深入发掘还原一批、重点优化提升一批、大力宣传创作一批,形成系统化保护传承红色记忆的工作格局。
对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实体红色记忆进行保护和修复,让市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红色记忆的内涵,培养其红色基因;对抗战烈士、抗战老兵、革命抗战故事等无形的红色记忆进行收集整理和宣传,将无形的红色资源转化成可追溯、可查询的有形红色基因;加强宣传,积极号召各县(市、区)开展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小院等红色景点的建设工作,将红色记忆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共计修缮烈士纪念设施10余处,拍摄了还原苏村血战日寇经历的电影《绝地防线》,并为100余处烈士墓立碑,搜集整理了陈官营反“扫荡”战斗、徐家“一门三英烈”等革命烈士事迹98件,推出微视频、微电影等,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好他们的精神。我市整合区域红色资源,组建专家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志愿者宣讲团、机关干部宣讲团四支队伍,开展“争当国旗卫士·英烈故事宣讲行”巡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聚人气、扬正气、接地气红色宣讲活动。同时,将红色宣讲搬上网络平台,植入红色聊城智慧地图应用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可观看云直播、聆听微党课、全景式浏览云展陈,增强红色宣教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目前,共吸纳培训宣讲员600余名、开展宣讲活动245场次,直接受众20万余人次,45余万人次参与网上“课堂”学习和互动交流。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亲属的心愿,也牵动着全社会的心。我市整合多元媒介,推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网络技术精准推送+多部门联合寻访+公益组织力量配合+DNA数据库比对+烈属认亲祭扫”规范流程,破解“寻亲难”困局,帮烈士“回家”,圆烈属遗愿。截至目前,共受理烈士家属寻亲热线2000余次,收到寻亲申请200件次,完成烈士寻亲184位。
关心关爱烈属,是告慰英烈的重要方式。我市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对烈属的精神抚慰,建立烈属家庭困难帮扶台账,“一对一”或“多对一”常态化联系帮扶全市154户烈属家庭,做到户户有人帮、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营造出全社会崇尚英雄、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让深情暖意流淌在英雄烈士遗属心头。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立新坚定表示,“前行,是最好的纪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做好优抚褒扬纪念工作,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