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芝之问”要成为每个人的必答题
■ 朱海波
4月3日19时30分,“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发布仪式举行,在3月16日荣膺“聊城时代楷模”后,杜立芝再次站到璀璨的聚光灯下接受礼赞,收获属于她的荣耀。
38年来,杜立芝跑遍了高唐县的600多个村庄,风里雨里,她都在农民朋友的视线里;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在不能随叫随到的情况下,坚持有问必答,有时因接打电话过于频繁导致手机“罢工”;她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撰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写进老百姓的笑脸里。
如今,杜立芝仍不失年轻时的执着。一身土、一身泥、一身虫,成为她的最美身姿!往庄稼地里站,往大棚里钻,往农民朋友有难题的地方跑,成为她的最美形象。什么是最美?最美不是光鲜的衣着,也不是漂亮的外表,而是实打实地为农民解难题,于杜立芝而言,群众的笑脸是最高奖赏,群众的夸赞胜过金奖银奖。杜立芝的业绩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楷模的形象是在解决群众困难的一件件小事中树起来的。
追溯业绩和形象的根源,那就要追到“杜立芝之问”。1992年,一个大棚户主拿着黄瓜秧来找杜立芝,询问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杜立芝左思右想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不知道”,大棚户失望地走了,杜立芝的心被刺痛了。
“不能为群众服务,党培养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从那时起,她就反复地问自己,正是这一痛彻心扉的心灵之问,让她知耻后勇,以飞蛾投火般的热情在农村扎根、与农民为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为农民朋友解决难题的人,成为农民心中“问不倒的杜站长”。
“杜立芝之问”直抵心灵,振聋发聩,它不是个人之问,而是时代之问,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人虔诚地作答,是每个人的必答题。“杜立芝之问”说到底是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问题,“不能为群众服务,党培养我干什么?不能为群众服务,群众需要我干什么?”每名领导干部和党员要扪心自问。
“杜立芝之问”不是一时一事之问,而是一生之问。这个问题要一直追问下去,因为今天答好了不代表以后能答好,在这件事上答好了不代表在那件事上能答好,自己答好了不代表身边人能答好,只有时时自警自醒自励,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
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同群众结合,才能涵养出昂扬的力量,只有同实践结合,才能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动力。学习杜立芝,不是让人人去钻大棚、去研究农业技术,而是要立足岗位作贡献。岗位是平台、舞台,更是擂台,每个人都要有岗位意识,珍惜岗位,敬畏岗位,努力在岗位上创造更多业绩。更要有“擂台意识”,不仅要和同时代的人打擂,还要和前几代的人打擂,要有超越他人、超越前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地方的竞相出位赢得聊城乃至山东的争先进位。
杜立芝用38年的时间检验初心,对“杜立芝之问”作出了响亮、漂亮的回答,我们能答好吗?
期待每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回答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