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我市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本报通讯员 胡荣霞 胡彦彪

季节变换,冬去春来。望岳湖碧波荡漾的水面成为水鸟嬉戏的天堂,赤麻鸭、白鹭等水鸟在这里嬉戏、捕食,碧绿的湖水、聚集的水鸟形成了完美和谐的自然景观。

近年来,聊城市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挖掘资源禀赋,释放‘两山’转化红利”为发展思路,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旅游开发、科技赋能四个方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以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去年10月,茌平区、冠县成功入选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抢抓“双碳”战略机遇

推进产业生态“双赢”

走进茌平区信发集团,电脑上展示的循环经济示意图让人一目了然。

“我们投资建成年产2.4亿平方米脱硫纸面石膏板和年产1000万立方米粉煤灰砌块、制砖项目,实现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变废为宝、吃干榨净’。”茌平信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书杰自豪地介绍。

茌平区抢抓“双碳”战略机遇,以产业生态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核心企业信发集团,形成上下产业衔接、左右工序相连、闭路循环的循环产业链网,让上一家产生的废料、废渣成为下一家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或辅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而在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邻近的高端产业聚集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热、二氧化碳、氮气等,通过管道被输送到园区内,用于农业设施保温和调节气体浓度,实现“工业废气”变“绿色能源”,大大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工业减碳、农业固碳、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信发集团年可节约标准煤10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3.6万吨,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聚焦特色产业

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临清境内黄河故道拥有2500余亩古桑树群,近年来,临清市深入挖掘桑黄种质资源潜力,通过人工栽培桑黄、创新古桑林下桑黄立体种植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牌,推动桑产品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为做大做强桑黄产业,临清市政府聘请吉林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为桑黄产业首席专家和特别顾问,探索“菌禽”经济发展新模式,研发出“无抗”桑黄鸡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并成立了多家科研机构,为桑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该市桑黄颗粒冲剂及其制备方法、桑黄咖啡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等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发展桑黄产业的过程中,临清市着力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工程,大力推广“菌禽”种养循环新模式,打造了“桑树种植—桑黄菌包加工—桑黄种植—废弃菌包饲料加工—‘无抗’鸡养殖—菌渣、鸡粪加工—有机肥菌肥—桑树种植”完整生态闭环。

“临清市强化对农业资源化利用,重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封闭的‘三物’内循环系统,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临清市发展改革局局长甄锋说。

践行“两山”理论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充分转化

“今天大概有500尾要发往南方。”3月16日,高唐县三十里铺锦鲤小镇锦屿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帅一边向包装袋里充氧,一边介绍。

近年来,高唐锦鲤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产业规模和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赢得了“中国锦鲤看北方,北方锦鲤看高唐”的盛誉。目前,该县拥有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县锦鲤养殖面积达8000余亩,年苗种繁育能力达3亿尾,年出产高品质锦鲤1000万尾左右,总产值达8亿元。

锦鲤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高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充分转化。

高唐县在发展锦鲤养殖产业过程中,重视技术创新,提倡“封闭式循环水”“微孔充氧和底层增氧”等节水节能养殖,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

如今,高唐锦鲤养殖不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城市形象,形成了以高唐为中心的锦鲤产业链和锦鲤文化氛围。

推动银企对接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

冠县年钢板加工能力达1100万吨,交通安全设施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冠县钢板加工和交通设施行业对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率超过15%,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的矛盾突出。

2020年10月,市生态环境局冠县分局紧密结合当前环保、金融发展形势,联合邮储银行冠县分行制定出台了《关于提供信贷支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创新推出“蓝天环保贷”金融产品,促进企业开展深度治理,推动企业技术设备实现绿色更新改造。

截至目前,冠县共为源通交通设施、盈信交通设施等32家企业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5127万元。盈信交通设施获得贷款金额360万元,新上工艺先进的催化燃烧设备,并对除尘器进行改造,废气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废气处理效率。

通过涉气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冠县辖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冠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_2.5、PM_10分别改善5.5%、2.3%、7.1%;优良天数264天,达到5年来最好水平。

磨剑终成锋,破竹势如虹。

2022年11月初,市发展改革委向市直各单位、各县市区转发《关于建立省级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项目库促进银企合作的通知》,对下组织参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线上培训课程,对上积极争取优惠信贷政策。目前,我市共申报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项目10个,申请资金约58.8亿元。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要求完成试点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强化经验总结和宣传推介,及时梳理工作成效,培育典型案例,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聊城模式”。我市通过争取银企对接资金,动态调整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项目库,定期向省发展改革委推介,为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促进聊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4-12 ——我市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9628.html 1 让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