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绿色文章 厚植宜居底色
——“聊城元素”闪耀山东省“绿博会”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区一角
▲清洁取暖覆盖千家万户
▲聊城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四月春风暖,绿意萌动时。4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简称“绿博会”)在日照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绿博会”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宜居城乡”为主题,共设五个展区,展示了全省200余家优秀企业在绿色低碳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智慧住建、美丽村居、绿色城市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总展示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发展成就展区由全省及16设区市发展成就展台组建而成,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成就。
集聚创新要素、释放绿色动能,在本届“绿博会”上,聊城市成就展台以绿色城市、节能建筑、智慧住建、美丽村居、名城保护、绿色建材等新颖多样的展示形式,成为绿博会上的一抹亮色。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大美城乡,加快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生动描绘了江北水城城市美、乡村美的幸福画卷。
湖河交融,绘就绿色画卷
“很惊艳,十分期待到聊城去看一看。”在“绿博会”现场,来自山东各地的参观者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走进位于C2展区的聊城市成就展台,“聊城”两个红色标识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波浪形的展台造型,湖河交融的灯带看上去五彩斑斓、独树一帜。LED显示大屏上,图文并茂述说着“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两河”故事。
展台的整体设计来源于聊城的环境特色,蓝白的色调凸显出展台的大气与艺术性;以运河的元素设计展台造型,突出了城市的地理特点,与展台主题“绿色低碳”契合呼应。
展板外侧的多组软膜灯箱视频,让观众更好了解城市现阶段发展成果的同时,展示着聊城“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展台顶部带有标志性城市建筑的元素造型,进一步贴合了展台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能减排工作部署,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机制、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决策部署,为推进住建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等。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我市吹响了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的冲锋号。
节能先行,擦亮绿色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盖房子不用再一砖一瓦建造,在工厂定制梁、柱、墙板等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就能把建筑组合、拼装起来。
冬季不需暖气供暖,夏天不需空调降温,“会呼吸”的被动房恒温、恒湿、恒静、恒洁、恒氧……
“今天来逛展后,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我家房子的样子。”在聊城展区,市民李敏不由赞叹。
近年来,聊城市住建局紧紧围绕“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主题,深耕建筑前沿技术、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和节能降碳知识,营造了全民节能低碳生活的浓厚氛围。随着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聊城的城乡建设也正在经历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质的飞跃。
绿色,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聊城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色调。聊城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成功创建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市辖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在全省率先划定高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执行区域。为了节约能源,聊城建筑尝试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毛细血管系统通过辐射方式进行热交换,水系统的中央空调无噪音、无风感、温度均匀稳定,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新风尚。
十年来,聊城市认真贯彻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021年率先提出市辖区全面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全市新增绿色建筑2219万平方米,创建绿色生态城区1个、绿色生态城镇5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2个、绿色智慧住区示范4个、绿色智慧建造示范1个。全市新增节能建筑3892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70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79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1318万平方米。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聊城市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国家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率先开展地下装配式建筑应用试点建设。创建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4个、省级产业基地8个。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52万平方米,其中省级示范工程7个。装配式建筑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6.21%,位居全省前列。
聊城市绿色建材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全市绿色建材规上企业224家,其中商混等传统建材企业占61.7%,装配式等新型建材企业占38.3%。目前我市取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有6家企业、9种产品,其中三星级产品8种,二星级产品1种。十年来,累计认证节能技术产品1000余种。东昌府区有山水水泥为代表的传统建材企业,东阿县有位居全国铝单板行业前三名的蓝天七色建材公司,茌平区有以信源环保建材公司为代表的固废再生建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阳谷县形成了塑胶、塑料产业集群,还有以极景门窗为代表的节能门窗企业。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聊城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以人为本,创造绿色生活
“我们强调本土设计,一定要让建筑是从大地当中生长出来的,让建筑和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很好融合。”本次“绿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也是日照国际博览中心及日照市科技馆的设计者,以“创造绿色建筑新美学”为题,以日照市科技馆等设计案例为例,分享了自己对高品质绿色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绿色建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绿色建筑首先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不仅仅是能耗问题,而是创造绿色生活。”
聊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城、市、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格局。近年来,聊城市切实加强法规制度和规划体系建设,形成了“两条例一办法”的法规规章总体框架,制定各类制度文件23项、技术指引3项、各类保护对象保护规划26项。开展全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历史建筑等多类保护对象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建设了聊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监管。不断完善保护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管理水平。实施了一大批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聊城市不断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市(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12平方公里、道路长度73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1666公里、绿地面积494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931公顷,建成综合管廊26公里、海绵城市105平方公里、口袋公园42个、微景观164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聊城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全市累计对14112户贫困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排查农村房屋1684369户,整治存在安全隐患房屋11747户,有力托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居梦”。累计完成93.4万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有公厕1308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建制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9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一镇一厂”要求。创新探索农村新建房屋“点菜单”式建设改革,得到国家和省市高度认可,全市成立村镇建设工程公司203家,整合村镇建设队伍1022余支,建筑工匠9399余人。全市8个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圆满完成提升工作。认真落实冬季清洁取暖要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强力推进。按照“清洁供、节约用、能承受、可持续”的原则,加强运行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为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市农村实现清洁取暖用户总量达到121.22万户,改造数量居全省第一,基本实现了应改尽改。
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聊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颁布实施《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完成《聊城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坚持政府推动和全民参与双向发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行推进。收运处置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参与、部门联动,宣传教育氛围浓厚,智慧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所有公共机构和1230个居民小区已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聊城市智慧住建发展取得新成果。打造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包括业务指导等6大应用系统,其中行业应用系统涵盖了市政公用监管等12个特色应用子系统,实现了纵向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以及区(市)平台互联互通,横向与市大数据局协调联动,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数据服务“一个库”、指挥协调“一张网”、行业应用“一张图”、业务运行“一平台”的管理模式。聊城市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接入项目数401个,项目基本信息和实名制数据已全部接入,视频监控终端接入335个,扬尘监控终端接入335个,危大工程监管终端接入38个,智能应用及其他终端接入30个。
新征程引领新方向。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亚表示,全市住建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加快绿色城镇化建设、发展高品质绿色建筑、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改造等方面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抓好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奋力建设一座高品质、现代化的魅力新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