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聊城市政协党组创新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
■ 本报通讯员 杨庆春 曹姝婧
“积极搭建协商平台,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
“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农村农民增收渠道。”
……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研讨活动在东昌府区隋庄社区拉开序幕。走出会议室学思践悟,脱离“学文件、念讲稿”的传统模式,聊城市政协探索出一条“学习+调研+协商”的新路子,以学习形式的创新来启发工作思路的创新。
“此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我们将会议室搬到了乡村振兴一线。我们选择全市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包含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优秀案例。就是希望通过实地学习、现场交流,达到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4月10日,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魏天山介绍。
隋庄社区是2015年建成的回迁小区,在没有物业管理、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通过“信用+美丽乡村”的新模式实现了小区的高度自治。参加现场教学的政协干部深入了解了社区的信用积分管理制度和实施主体、居民参与度等情况,并就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展开热烈讨论。“走进这个回迁小区才真正了解居民自治到底是什么样子。干净整洁,民风淳朴,给人一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之感。”市政协副秘书长郭秀芳感叹道。
自然村合并为新村,村民们的心如何合在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理论学习中心组来到现场教学的第二站——东阿县姜楼镇陈店新村。作为工业经济明星村、新村融合的先骑兵,陈店新村积极构建“党建联合体、发展融合体、生活共同体”,通过拉近干群关系、力抓集体增收、优化便民服务等方式成功地将7个自然村拧成产业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利用好多种协商方式和平台,搭好沟通的桥梁,充分调动委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将政协智慧精准对接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上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福祥说。
草莓鲜甜,鲈鱼肥美,科技感满满的园区成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载体。在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大棚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项指标动态平衡,科技为农业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的鲜活例证,农业也可以走国际化、高端化路线,在这里,‘农民’逐渐从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这启发我们,要引导委员将目光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探索一条现代农业振兴之路。”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胜男说。
现场教学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东阿县姜楼镇政府的会议室内畅谈,不仅谈学习感受,谈工作思路,也谈对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会议气氛仿佛染上了一抹田间地头的盎然绿意。
“我们组织这个活动,就是让大家亲身体验乡村振兴到底是什么,农业现代化之路到底怎么走。要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市政协年度重大任务,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积极建言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广泛凝聚乡村振兴的共识力量,为把聊城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市政协主席曾晓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