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迷路”孩子点亮心灯
——杨春用心走好公益心理辅导路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4月15日上午,阳光和煦,春风送暖。在开发区北城街道大瓜园村的一片菜地上,杨春正带着孩子们种菜。大蒜、菠菜、韭菜……这块不到两亩的菜园,看上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这些孩子来自聊城不同地方,他们有的上课专注力不集中,有的存在厌学情绪。杨春利用周末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进行专注力训练,带他们体验田园生产劳动,帮助他们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全身心投入心理辅导工作
杨春原本是一名普通教师,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她不抛弃不放弃,用心用情,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年前,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她离开了心爱的校园,赴京学习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专注力指导师及中国人力资源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等资格证书,创办了聊城沐蓉心理教育咨询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4年来,杨春帮助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其中一个家庭让她印象深刻。这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男孩小凡有明显的暴力倾向,初中三年一直住院治疗,没有去上学。多年来,家人陪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一直不见好转。女孩小轩也因此从小缺乏关爱,经常被寄宿到亲戚家,久而久之出现了明显的自闭症状,不愿和外界交流。
两个孩子都出现了心理问题,给孩子父母带来了巨大压力。后来,孩子父母听说杨春可以提供帮助,就给她打电话求助。
杨春赶到医院与小凡见了面,进行了第一次沟通。小凡在关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中感受到了温暖,由此打开了心扉,两人建立了信任。杨春经常告诉孩子,“杨老师也会一直爱着你”。后来,她还把小凡和小轩接到家里住,和他们一起有规律地作息、学习、劳动,在互动中完成心理调整。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回归校园,这个原本陷入困顿旋涡的家庭,就这样被杨春“拉上了岸”。
家人的支持让她更有干劲
曾经,家人对杨春也有过不理解,做公益心理辅导,不仅不挣钱,还这么辛苦,图什么?后来,看到一个又一个曾被贴上“叛逆”“另类”标签的孩子在杨春的努力下变得健康、快乐,他们被深深触动了,并开始支持她的工作。
有了家人的支持,杨春的干劲儿更大了,她想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愉悦、优美、舒适的辅导启智环境。她自费购置犁、耙、耢、耧、纺车、织布机等老物件,在家里办起了农耕文化展厅,让孩子们了解过去老一辈的艰苦朴素生活,也让他们明白要珍惜当下,积极乐观。
4年来,杨春先后被学校、社区、乡镇及公益组织等聘为心理辅导讲师,辅导帮助存在厌学和叛逆情绪的孩子1000余例、患抑郁症孩子800余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余例、多动症及专注力不够的孩子6000余例。
“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更能理解他们。”杨春说,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她更能体会那些被贴上问题标签孩子的心理感受。在她看来,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多是源于被忽视、被误解。她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努力让身边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每一个家庭都和睦幸福。这是她坚持做公益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的初衷,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动力源泉。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在杨春家中,摆放着很多木雕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制作精良。“孩子们非常喜欢学习木雕技艺,这有助于他们稳定情绪、启迪智慧,也有助于木雕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
对于未来,杨春有很多想法。比如,扩大木雕生产规模,探索市场化路径,让木雕作品走出农家小院,带来经济效益,为村里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将菜园升级改造为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田园娱乐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
几年来,杨春不仅没有收过被救助家庭任何费用,还经常主动给孩子们购买生活用品以及衣服、文具等。帮助孩子们学习木雕技艺、购买农耕文化展厅的老物件、租赁菜园所需费用也都是她自己承担。因为资金压力,她把工作地点从城区挪到了乡下老家。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向她寻求帮助,她也有了压力。
杨春表示,她将与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对接,争取爱心企业的支持,为孩子们打造更好的康复和启智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杨春始终相信一句话: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无论以后有多少困难,我都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七彩童年。”杨春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