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农业“芯” 端牢粮食“碗”
——全国优质麦产业发展研讨暨现场观摩会侧记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林晨
小满时节,聊城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弥漫着浓郁的麦香。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麦穗,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022年,聊城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超过114亿斤,占了全国粮食产量的近百分之一、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多,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夏粮总产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54亿斤以上,总产、单产均居全省前列。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围绕小麦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做强农业“中国芯”,5月19日上午,全国优质麦产业发展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在聊城市阳谷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18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小麦高质量发展大计。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宿振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院总工程师、ISO谷物与豆类主席孙辉,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张颖分别作了报告,分享了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随后,阳谷县人民政府与中央储备粮青岛直属库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青岛)、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稷达农业集团等中国百强粮食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良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持续做强“农业芯”,大力推广优质小麦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阳谷县是聊城市产粮大县,也是山东省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该县年均粮食种植面积1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超15.6亿斤。先后多次承办全省、全市“三夏”“三秋”生产现场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当天,与会人员先后深入山东农信种业新品种研发和展示基地、凤祥第五冷藏加工车间、阳昇发展有限公司农村智慧供水项目等地进行观摩,了解小麦优良品种及种植新技术推广运用,交流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早在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就与阳谷县建立了以“优质强筋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发展”为特色的教授工作站,通过与山东农信种业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成功选育出小麦新品种近500个,多个新品系进入国家及省级试验。其中,“农大761”被列为2023年山东省小麦主推品种;“农大753”为国家一级优质强筋小麦,可实现对进口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替代,有望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
在山东农信种业新品种研发和展示基地的示范田里,一片生机盎然,丰收在望。“我们研发的‘农大761’小麦品种抗旱、耐盐性好,是优质的‘旱碱麦’品种。”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胥力说,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他们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校企合作,用一个个科研成果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锻造出一支服务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一路观摩、一路热议、一路思考。通过此次活动,与会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认识,发挥了优质品种项目的样板示范引领作用,对提升全国小麦生产水平、农业提质增效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聊城是山东三大粮仓之一、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今年以来,聊城市围绕国家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结合聊城市粮食产业发展优势,全力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通过强化资金、政策、项目、技术等要素保障,加强农田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全年建成“吨半粮”高产示范区20万亩,3年建成100万亩,示范带动全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为推进“吨半粮”示范创建深入开展,聊城还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以杜立芝为代表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队伍,扎根基层一线,用心用情服务“三农”,为粮食产能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