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纪检监察机关
以“硬监督”优化营商“软环境”
本报讯 (记者 王培源) “投资项目许可审批很快就办结了,近期4个车间将全部完成主体封顶,今年年底整个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工程施工进度远远超出预期……”5月30日,在冠县灵芝高端加工大健康产业集群项目施工现场,冠县华冠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项目负责人李凯说。
此前,投资项目许可审批手续繁琐、材料复杂,曾一度影响企业开工施工。冠县纪委监委将其作为营商环境监督行动重点案件提级办理,督促推动行政审批部门梳理职责、简化流程,并设置“投资项目”专窗,大大压缩企业工程建设投产成本。这一做法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以高质效监督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
为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聊城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开展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护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聚焦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宜商宜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等6个方面,坚持监督和服务同向推进,运用“政纪”协作、“全方位”举报、“纪企直通车”、“清单化”管理四项监督机制,理清职能、畅通渠道、摸准问题、做实监督,打通助力营商环境全面加速优化“最后一环”。
营商环境怎么样,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为练好服务企业“硬功夫”,市纪委监委在全市确定不同层级企业作为营商环境监督监测点,配备监督员联络帮包,搭建双向联动平台;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干部进项目、进园区、进工地、进涉企审批服务窗口、进行政执法现场,下沉一线查堵点,跟踪问效查断点,以精准监督推动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东阿县纪委监委“双手”护航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纪检干部陪您跑流程”活动,推动解决问题4件;茌平区纪委监委探索驻点监督、驻重点项目专项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监督+服务”,畅通项目企业发展“舒心路”。截至目前,共走访调研35个部门(单位)、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9份,座谈交流118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0个。
架好“桥”,找好“船”,数据赋能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提供新路径。市纪委监委为快速收集处理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联合10个市直部门单位公开损害营商环境问题举报方式和范围,精心搭建了“码上监督”线上举报平台,编制企业优惠政策电子汇编,企业扫码输入名称即可查询符合的优惠政策。高唐县纪委监委依托企业微信平台政务版开通“纪企相廉”护商专号,各企业主体、办事群众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直接反映相关诉求,自开通以来已受理、转办群众诉求件12件。
“我们始终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开通营商环境线索处理‘绿色通道’,对涉企问题线索优先办理、逐件核查、跟踪处置、限期办结,并与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季度会商、联合督查、线索移送、联动检查、评估奖惩工作机制,实行优化营商环境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一季度一监测、一季度一督导、一季度一报告’,及时打通影响营商环境的梗阻,持续释放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编后
拼经济、促发展是今年全市的重要工作,我市纪检监察机关自觉置身这一大局之中,主动出击,以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做细做实监督服务。
在企业设立营商环境监督监测点,为企业配备联络帮包监督员,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干部进项目、进园区、进工地、进涉企审批服务窗口……纪检监察部门以“一线工作法”察实情,根据地域和行业特点找准监督着力点,通过常态化下沉一线、梳理问题清单、建立台账、现场督办等方式,推动政策落实、干部作风转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良好政治生态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过硬干部作风就是最好的“金字招牌”。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纪检监察部门的担当作为。只有深入推进纪律作风整顿,惩治不担当不作为、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督促党员干部树牢“有解思维”,增强服务意识,破除“官本位”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打通影响营商环境的梗阻,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定力,向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持续“亮剑”,让企业家真切感受到政府的保驾护航,让他们在聊城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劲头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