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 乘“运”而兴
——临清市跑出文旅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一水连南北,文脉贯古今。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是临清的大“运”之河。运河上的白樯帆影不仅把临清推到了时代的潮头,也赋予临清独特的运河风貌和文化底蕴。
叠加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临清,不断加速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绽放出耀眼光芒。在4月中旬的全市重点文旅项目现场观摩活动中,临清市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宛园做“火”
桨声灯影中重拾“人间烟火味”
临清自有宛园在,游园何必到江南。
宛园位于临清市城区,是一处集山水园林、明清建筑、文化展馆、研学实践、餐饮集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聚集地。在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宛园算是“后起之秀”。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五一”假期,李婷婷和好友选择到宛园来一场“穿越之旅”。衣裙轻舞、环佩叮当,穿上汉服后,李婷婷感慨:“宛园和汉服的适配度太高了!”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下来,李婷婷对着相机笑意盈盈,快门轻启,镜头里这个身着粉色对襟齐胸襦裙的女孩自信从容。
青砖黛瓦的宛园换上精致的“晚妆”是最动人的,全息投影灯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皮影戏等有机结合,每天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夜游打卡,璀璨灯火和湖畔亭台将夏日里的临清装扮得如梦如幻。
华灯初上,东宛园景区内人头攒动,这里是临清市首届戏剧美食文化节的分会场。园区以“运河名城 繁华盛景”为主题,搭建了临清州署、启秀楼、威武门以及大码头等临清曾有的名胜建筑,20余座廊桥、亭阁点缀其间,大小船只畅行,生动再现了明清时期临清“商贾云集,戏楼茶馆、店铺酒肆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
“五一”假期期间,依托宛园和东宛园开展“行进式夜游+沉浸式演艺”,丰富景区业态,临清市吸引游客51.8万人次,拉动消费8453.57万元。“2022年,宛园被评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下一步,我们要全力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说。
文化做“活”
让运河文化焕发时代新貌
拥有18处省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25处历史建筑,中洲、桃园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临清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优势得天独厚,可以说是一座承载千年运河史的“活态博物馆”。如何让运河文化在今天大放异彩,形成文化保护、旅游开发与商业消费并行的文商旅模式,临清一直在努力。
“我们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文保队伍,投入资金近6亿元,实施历史街区保护、文物建筑修缮等工程,加快运河两岸绿化、亮化、美化,将清真寺、会通闸等12处古建筑,修旧如旧、保留原貌。”孙维华说,目前舍利塔环境提升项目已全部完工,钞关片区旅游服务提升项目、城区运河环境提升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贡砖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举行民俗文化节,逛市集、祭先贤、看表演、赏非遗、买文创……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临清加大政府搭建平台力度,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激发了市民、游客的参与热情,也让这座“运河名城·千年古县”火爆“出圈”。
近年来,临清加大力度挖掘“古城、非遗”文旅要素,运用VR技术提升游客体验感,采用“科技+艺术+文化”的手段,让观众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空间中与运河文化进行艺术对话,并计划在钞关片区建设临清民俗博物馆、冀家大院博物馆、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展馆。
作为一座在运河怀抱里茁壮成长起来的城市,临清把运河文化、非遗文化、市井文化、胡同文化等以新型特色商业和文化业态的形式植入老街巷,让人们直观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一条条老街成为这座古城文旅融合“年轻态”的缩影。
线路做精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运河给了临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一批城区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散落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串珠成链”,临清以运河为主轴,合理规划线路,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产业园、松林家居文化产业园、“先锋红谷”田园综合体、瑶坡麦黄杏休闲旅游体验区建设等项目,将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鲁文化和自然生态、农事体验、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党员教育等融为一体,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带动了当地增产增收;魏湾镇李圈村纳入“齐风鲁韵 红色热土”红色+文化体验线路,运河钞关、宛园、舍利塔、贡砖产业基地等纳入“聊城人游聊城-惠民巴士观光”临清一日游线路,舍利塔、运河钞关、鳌头矶、博物馆列入“齐鲁风韵 非遗之旅”线路和1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点,包括中华海棠园、古沙洲森林公园、孟店“先锋红谷”田园综合体等。
为美食节设置公交专线,在景区推出免费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一系列文化和旅游品牌活动及惠民措施的推出,成为临清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推进器”。胡同游、消夏艺术节、非遗嘉年华、京剧票友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临清贡砖、小茶益杯等31种“临清尚礼”文创产品的推出,则是临清活态传承、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务实之举。
活动做大
挖掘城市文化IP
明清时期,临清因其特殊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位置,使我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不同饮食风味在这里际会沟通、相互渗透,孕育出以鲁菜为基础、融合南北大菜的特色,形成具有京津风味的饮食文化。临清什香面、临清济美酱菜、清真八大碗、托板豆腐,以及临清传统“三点水”宴席、临清汤、捶鸡面等都是临清美食的典型代表。
今年“五一”假期,在临清举办首届戏剧美食文化节,吸引了近600户商家进驻,既有运河集市、民俗展演,又有特色商街、手造展销;既有松林烧烤、清真小吃,又有京剧演出、非遗表演,同时融入民谣、街舞、相声、运动快闪等元素,充分满足市民游客“游运河、逛古城、品美食、听京剧”的多样化需求,吸引着四方来客竞相来临清品尝“好味道”。
不只如此,临清还以推介临清美食为突破口,举办系列文旅活动——春季“赏花游园、乡村游”,夏季“吃面、消夏文化艺术节”,秋季“田野上的农民丰收节”以及独具特色的“黄河大集”等,促进文旅消费。
今年4月,大运河(临清)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创新发展现场会在临清召开,来自文旅部、省文旅厅和运河沿线城市及聊城各县市区领导专家学者150余人共度精彩纷呈的好时光。在乡村好时节暨中华海棠文化艺术节上,依托中华海棠园,音乐、非遗、民俗、美食、夜场等业态有机融合,景点、餐饮、住宿实现联动,带活了“吃、住、行、游、乐、购”全服务链。
……
多元化、差异化、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消费场景,释放临清的全新能量,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IP。
历史上的临清灿烂辉煌,今天的临清生机勃勃。文旅融合,乘“运”而兴,运河之于城市,是“物质粮仓”,也是“精神粮仓”,临清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正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