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跃龙门 书画梦成真
——高唐县文旅融合的根脉传承与实践创新
■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时光驻足,马颊河畔,风如纱,水似镜。成荫绿树达意,金黄麦浪传情。乡间闻笑语,碧波荡人声,此刻正如,芒种暖阳,照着鱼丘湖的风……
从“考课农桑,天下第一”,到“货以木棉,甲于齐鲁”,再到“中国锦鲤第一县”,高唐一直以独有的风采,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
回响千年,高唐人吕才融劳作、生活而谱就的《二十四节气歌》,犹在耳畔荡漾。以“画”为媒,以“鲤”相待。6月5日,“跟着节气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访活动走进高唐,来到三十里铺镇。苦禅故里,写意一脉香;锦鲤游曳,游出大产业。遥想钟鼓楼前月,今约小镇春秋风。掬起文旅那粼粼波光,照亮乡村振兴战略下心中的那颗星。
一抹乡愁
古老乡村激活“沉睡风景”
当少年苦禅离开家乡时,他可能想不到,昔日的旧村庄,会成为而今模样。
唯有村中那棵百年古槐,枝叶繁茂,默默无语,见证着今与昔间的变化。
尚美画乡,文化李奇。三十里铺镇李奇村,是大写意花鸟画宗师李苦禅的故乡。原本不起眼的村落,而今,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风格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乡村798”loft后现代风格,让村落处处充满艺术气息。
近年来,李奇村引水入村,立奇石、建拱桥、种荷花。苦禅园、墨雅园、乡村记忆屋,古朴厚重;梅兰菊竹四园,相映成趣;沿墙就势,摹写的是李苦禅的多幅名作;苦禅故居、时光长廊、怀旧教室,散发着独特魅力……如今,天气晴好之日,三五友人,漫步于此,畅谈艺术,不亦快哉。
“整个展馆从文化视角探究高唐家风形成的历史渊源、生活基础,展示了高唐家规家训、名人典故等文化精华,体现了家风文化对当地群众的培育和影响……”李奇村中央大街的高唐县家风馆内,在村民梁传慧的讲解引领下,家风故事陶冶心田,乡村文明吹暖街巷。
村落东头,一方院落,是村民李保坡的创作工作室。墙壁上一幅幅画作,展现着他对绘画的热爱。画技不断提高的同时,他的平面设计也充满灵性,获得客户交口称赞。而他的书画作品,更是成为结交客户的“文化名片”。
“村里像我这样靠书画为创业铺路的人很多。900多人的李奇村,有致富项目的就有100多人,几乎人人都能写会画。”李保坡说。
一方庭院
民间技艺化作“指尖经济”
出了李奇村,沿着马颊河,西南方向7公里,就来到书画大家孙大石的故乡——孙庄村。
大师故里,水墨风韵。而今,拈草成画,村民们有了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6月5日,“草艺斋”工作室内,农民“画师”们正在挑选用于制作麦秆画的麦秆。
细细的麦秆,被一根根剖开,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反复刮除,使其光滑、厚薄适中,拿起熨斗,将刮开后的麦秆熨烫平整,剪单片、分割、粘贴,最后用烙铁烙出实清感,将成品粘贴在适合的平绒布上,一幅生动逼真的麦秆画就算完成了。
“学个手艺,不收学费,还给工钱。”从前年起,61岁的村民曲广芹开始学习麦秆画,如今,已能根据图样创作牡丹、雄鹰等作品,“农闲时,在这里剪秸秆、贴个画,一天能挣50多元,心情甭提多好啦。”
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皆是麦秆画的创作主题。小幅麦秆画的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中幅的千元左右,最贵的大幅作品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当年作为宫廷技艺的麦秸画,已成为民间匠人的“掌心瑰宝”。
“草艺斋”“葫芦阁”“根艺轩”……雅致的名字背后,是囤景义的根雕、刘青田的版画、张桂英的布艺、陈忠水的剪纸、王玉水的木板烙画……小小村落,诸多民间文艺组织在此扎根,民俗工作室汇聚,好不热闹!
以文化为底蕴,孙庄村实行“合作社+民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重点打造麦秆制品、葫芦、剪纸和扇面4大产业。孙庄村合作社以书画院等经营性资产和劳务服务入股,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以10余种文艺作品资源入股,成立销售运营公司,对产品进行包装、销售。
“多亏了乡村振兴,俺自己从小培养的绘画、根雕技能,也有了发挥之处。”62岁的囤景义说。
一尾锦鲤
产业融合游曳“水中瑰宝”
上古时期、周朝至北宋,黄河流经高唐。高唐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锦鲤源自黄河,高唐是锦鲤的故乡,高唐锦鲤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据《高唐州志》载,马颊河《郑桥渔歌》有“鸣榔得锦鲤”诗句。
“家人们,我回来啦,今晚,咱来个鱼苗专场吧……”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个鱼盆,6月5日晚8时,龙宇和往常一样,在抖音直播间里,开始了直播。
520省道,车来车往。“中国高唐锦鲤小镇”的牌子,矗立路边,分外耀眼。踱步锦鲤产业园内,两排专门用于线上直播的房间周围,是一池池自由游动的锦鲤。
高唐锦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锦鲤小镇第一个入驻的公司。“2014年,我和朋友结缘锦鲤产业,当时包了十几亩地,两个人两双手,就干了起来。那几年,每年夏天都晒得脱掉两层皮。”回想起当初,总经理赵帅颇为感慨。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从2个人发展到30多人,从10多亩地发展到了200亩。原本两个人的小作坊,现在已经成为集锦鲤线上线下销售、锦鲤鱼药售卖、售后咨询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经营公司,还拥有高唐县锦鲤行业最大的线上直播业务板块。
2022年,高唐锦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销售额达到600万元。赵帅说,今年公司投入从50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打算持续扩大规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高唐锦鲤走到全国各地,走出国门!
时针回拨,4月13日,高唐县委宣传部通过视频连线,让印度籍友人纳林德·辛格和同事们通过云端欣赏色彩各异的高唐锦鲤。“这些锦鲤简直太漂亮了,像是在水里游动的宝石,我一定要到高唐去看一看,选购一些送给家人朋友!”在视频里,他们不时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当得知高唐锦鲤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产业,并且通过线上直播,销售到海内外,他们更是赞叹不已,“没想到在黄河故道的沙土地上,有如此奇特的锦鲤,你们将养殖和文旅结合,真是了不起!”
如今,锦鲤也成为画家笔下的吉祥题材。高唐县内外的书画家纷纷来此写生、举办画展。高唐美协、书协、摄协等组织,创作了大量以锦鲤为题材的作品,秦庄村20多名农民画家笔下的锦鲤栩栩如生,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生活的风采,作品深受欢迎。锦鲤画家徐金泊非常关注高唐锦鲤产业发展,在李苦禅艺术馆举办锦鲤画展,引起轰动。李苦禅之子、清华美院教授李燕题词勉励:“古传鲤鱼跃龙门,今看锦鲤富高唐。”书法家欧阳中石为高唐题写“中国锦鲤第一县”……
三十里铺内,锦鲤文旅小镇,与李奇村(李苦禅故里)、孙庄村(孙大石故里),连同马颊河,组成了“三点一线”式的亮丽风景线,国家、省、市有关单位来此考察调研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区联建
文旅赋能打造“齐鲁样板”
“乡村振兴,既塑形,又铸魂。”三十里铺镇党委书记金超说。
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三十里铺镇以生态宜居新型社区、现代农业园区、田园风光文化旅游景区“三区联建”为总体思路,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着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示范区。
同时,依托深厚文化底蕴,三十里铺镇明确“文旅兴镇”战略,整合李奇村、孙庄村等各类特色资源,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推动文旅资源产业化、集群化。
马湾晓月、爵堤雪景、郑桥渔歌,史书记载的“马颊河三景”,犹有痕迹;苦禅故居、故道老磨坊、时光长廊,又添今日风采。李奇村围绕书画艺术、名人文化等核心特色来谋局开篇,成为有逛头、有吃头、有玩头、有住头、有学头的文化品牌新村。
结合书画、非遗、农耕等现有文化资源,孙庄村把原来闲置的小学进行再利用,打造成融汇20多项非遗技艺的文化创意空间、“一站式”文化技艺场所,在“文化+旅游+研学”产业项目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作为“中国锦鲤第一县”,高唐县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在三十里铺镇规划3000亩的锦鲤产业园,逐步打造集科研、繁育改良、销售、鱼池工程和书画、观光于一体的锦鲤产业集群,科技、文化、教育、休闲、贸易“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步预计,今年可实现年营业额5亿多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带动就业3000人……
一尾锦鲤,不仅是象征富贵、健康、吉祥的祥瑞之物,也是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还是书画艺术的上佳题材、书画产业的有力载体。
一尾锦鲤,是高唐发展“新六产”的典型代表,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一尾锦鲤,背后蕴含的,是我市在文旅融合、文旅兴市中“高唐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努力……
记者感言
跟着节气去打卡,“打”的是一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打”的是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担当、新作为。
此次大型融媒采访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日报社、聊城市国兴“聊·胜一筹!”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高唐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党委政府、聊城市神州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协办。采访团深入基层,见证了高唐县抢抓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的可喜成果。有理由相信,受锦鲤文化、书画艺术滋养的高唐,一定会在锦鲤、书画产业融合上作出更大的文章,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和产业,谱写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