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蝶变”茌平

——茌平“百强现象”系列解读之城乡统筹篇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张颖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彭月勇

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并处理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茌平给出答案。

耿店新村成立,8800多名村民抱团发展;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写出以工补农的新文章……在茌平,城乡并肩前行。

抱团起势

从“小耿店”到“大耿店”

耿店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依靠着蔬菜大棚产业,用2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温室大棚700多座,日产销蔬菜可达5万公斤;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这些数据见证着耿店脚步。

6月16日,走在耿店村,街道宽敞整洁,卫生院、敬老院、银行应有尽有,幼儿园、小学焕发着蓬勃朝气;田间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各色新鲜蔬果讲述着新时代耿店人的新故事。

富起来的耿店村做大了。

2021年5月,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联、治理相融、人文相亲、规模适度”原则,打破自然村分割壁垒,耿店新村成功组建,“小耿店”变成涵盖周边11个村的“大耿店”。村民由800多人增加到8800多人,耕地由1000多亩增加到1.6万亩。今年2月初,耿店诚赢农业科技集团注册成立。

“大耿店”统筹“菜篮子、米袋子、树林子、果盘子”,探索以耿店为龙头,区域联动共赢共富的发展新路子,建起了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500多亩果园。此外,耿店新村还帮助周边5个乡镇、26个经济薄弱村建起183座“共富大棚”,去年仅租金一项,就收入120多万元。

不仅如此,耿店人还将“致富真经”倾囊传授给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民兄弟。2021年6月,一座带有鲜明耿店元素的“棚二代”乡村大学——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建成启用。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5000多名“新农人”陆续走出校门,奔向广阔天地。

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耿店作为平原农村的典型代表,依靠农业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共同富裕,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耿店经验’。”茌平区委书记孙荣军说。

抱团起势,耿店新村阔步向前。

以工补农

工业理念与现代农业完美结合

位于茌平区乐平铺镇小刘村的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三产联动、双园共创,实现零碳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室外温度37℃,而走进高标准草莓玻璃温室大棚,没有闷热潮湿之感,顿觉凉爽怡人。产业园办公室主任刘慎强介绍:“大棚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这是最适宜草莓生长的温度。”抬眼望去,一排排无土栽培槽悬挂半空,水肥一体化管道直通槽内,这样别具一格的种植方式被称为“草莓天瀑”。

在这里,信发集团电厂运行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输送到大棚内,变废为宝,供草莓进行光合作用。刘慎强介绍:“在棚内冬季供暖上,我们利用工业废热来解决整个产业园的供热需求,既减少了大气排放,又实现了余热利用,节约了生产成本,一举多得。”

大棚樱桃种植园内,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二氧化碳、土壤湿度等环境指标,智能放风和补光灯使得大棚北侧的土地也被开发利用。樱桃大棚采用国内唯一的三层保温技术和精准控温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控制技术让樱桃在9—10月“休眠”,次年2—4月错峰上市,实现了从反季节到“定季节”。

鲈鱼养殖区内,一条条鲈鱼畅快游弋。养鱼产生的废水和粪便、鱼鳞与樱桃、草莓废弃枝叶统一收集制作有机肥,成为樱桃、草莓的新型基肥。鱼池直径7米,每亩地可放置5.5个,水温控制在适宜鱼进食的24℃左右,养殖周期只有普通养殖方式的四分之一。正因此,一条条鲈鱼“游”出了数万元级乃至超十万元级的经济效益。

以工补农,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现代农业新技术与工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标准化流程的完美结合。“现代农业一直没有标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来一套标准,让工业与农业实现良性融合发展。”刘慎强介绍。

以工补农,让如今的小刘村颇具现代化城市气息,街道全面硬化,居民楼宽敞大气。2020年,信发集团出资1亿多元,为小刘村建起宽敞明亮的居民楼144套,全村144户居民全部搬入新居,空调、智能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刘村人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共建共享 绘出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出茌平城区向东,不到2公里的路程便来到了振兴街道宋庄村。这个一度以“空心村”、脏乱差为周边乡邻熟知的村庄,如今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先进村。

村里的坑塘整治提升,建成鱼塘;原先破旧损坏的路灯被换成15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出行路;曾经尘土飞扬的街道胡同全部硬化,村民出行不再难;主街两旁绿植茁壮,点缀着村民的新生活……400人的小村庄实现了大变样,“气质颜值”和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了双提升,村民纷纷回乡发展。他们搞起了研学游、采摘园、手工作坊、家庭菜园等,引得不少城里人来此参观游玩。“我们村的种种变化,让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得到发展,也让城里人的乡情乡愁有了寄托。”宋庄村党支部书记宋祥利说。

与宋庄村相邻的石刘村,也是茌平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注脚之一。除了良好的村容村貌,这里发展了花卉种植、秋月梨种植以及瓜蒌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军介绍,下一步,村里要试水电商,为村民增收再助一把力。

面子美,里子也要厚实。

振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崔哲介绍,5月底,他们接到了市民热线的一个工单,“原以为是投诉,谁知是表扬”。八一社区的王大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办理养老保险认证时犯了难,中心的帮办人员全程帮助王大爷顺利办结了业务,感动之余,王大爷致电市民热线向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振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有16个窗口,最显眼的便是清风联络站窗口。“群众在办理业务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清风联络站窗口反映。此外,我们还设有‘吐槽找茬’窗口,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更加高效的服务。”崔哲介绍。振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与辖区内的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了良性互动,居民办业务也实现了就近办,办事效率大大提升。去年,这里仅办理个体工商业务超1万件。

面子里子一起美,在茌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已不是新鲜事。交通网络、供电、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开通了3条城际公交线路、15条城乡公交线路、7条城区公交线路;实施医保全民参保计划,参保率达到99.1%,建设幸福食堂、如康家园各12处,医疗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茌平一方面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着力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新机制。

悄然间,茌平为一方百姓叩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门。

2023-06-19 ——茌平“百强现象”系列解读之城乡统筹篇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138.html 1 “蝶变”茌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