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昔日“沙窝窝” 今朝幸福地

——从太平新村嬗变中品读度假区建区十年奋斗史诗

◀林下露营基地

扫一扫 看精彩视频

■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新伟

当清风拂过绿荫起伏的乡野田间,沿着运河故道,一座村庄映入眼帘。

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历经鲜血与战火的洗礼,饱受泥沙和贫穷的困扰,一路蜿蜒而来,战黄沙、抗贫穷、添新绿,通过产业发展,原本的“沙窝窝”里长出希望与生机,成为沉沙池上的“塞罕坝”。

从“土漫天”到“满眼绿”,再到“绿生金”,太平新村是我市在吹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号角后,众多沿黄村庄发生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度假区建区十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生系列积极而深刻变化、实现种种历史性突破的见证。

芒种已过,夏至已来。让我们跟随“跟着节气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访团的脚步,相聚黄河之畔、千亩林下,在变与不变之间,感受那红色如火、历史如磐、村景如画、奋斗如歌、幸福如诗……

红色太平

英雄精神铸就底色

仲夏六月,碧空如洗、绿草如茵。太平新村三面环水,四面环林,一块“血换太平”的牌匾,静静地挂在村委会办公室中,向后人们诉说着当年抗日联防的严峻、村民的英勇无畏。

1942年1月,寒风呼啸,雪花飞舞,日军偷袭,自卫队员和村民们英勇抵抗,先后打退日伪军三次进攻。

文字苍白,难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田绪荣举枪开火,两个伪军应声倒下,他自己也倒在血泊里。身旁的老父亲拿起儿子手中的枪,立即投入了战斗;

老自卫队员周茂盈越战越勇,右腿负重伤,不下火线;

为了鼓舞士气,击鼓老人周荣敏把鼓敲烂了,又吹起了号角……

那是血与火的洗礼!

太平村较早建立党支部,组建抗日武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村民们借助三县交界的地理优势,多次与日军正面交锋。2017年,被评为聊城市首批重点革命老区村。

黄色太平

引黄沉沙土色漫天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50年代末。

为治理水旱灾害,我市拉开了引黄灌溉建设的序幕。引黄,必引沙。为减少引黄挟沙量,需建设沉沙池,集中沉沙。太平村,便处在沉沙池的中心。

久之,周遭大量黄沙堆积。原本肥沃的红土地,逐渐变成贫瘠的沙土地。“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一脚一步走不出路,一草一木一吹就无”,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听奶奶说,那时,沙土松软,连小推车都进不来,种啥啥不长。”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润秋回忆。

遥忆太平,是风来沙漫天、雨来泥遍地,贫困深入到骨子里的记忆。

为服从沉沙池建设大局,1980年,太平村第一次整村搬迁。据村民周庆喜回忆,当时,村中党员带头,5户为1个集体,搬迁到了一公里远的地方。

从那时起,村民们慢慢有了植树的意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上了围村林、围田林,风沙漫天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善。然而,土地沙化贫瘠,仍是困扰村子的主要问题;防沙治沙,仍是村子重中之重的课题。

绿色太平

战天斗地绿染村庄

长期淤沙堆积,太平村与周边土地形成了7米的高低差,一场雨下来,村庄常被雨水倒灌。2010年,在滩区迁建与新农村建设政策下,该村进行了整村第二次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签字,带头搬迁。每名党员干部联系10户左右家庭,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了整村的和谐搬迁。

两年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周脉义,带领党员,开始连片栽种防风阻沙林带,通过植树造林,进行封沙治沙。同时,拆旧地块,建设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配套、具有排灌防洪功能的高标准农业园区,对防沙治沙也起到关键作用。

“当初栽树时,大家常常弄得满手木刺,很多时候累得晚上回家后倒头就睡。”村委委员、党员郎电辉说,“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很愿意为村子献计出力,希望早点带着村里人跳出这个‘沙窝窝’。”

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如今,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民齐心植绿,既能防风固沙,又促进了村庄发展。2017年,太平新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居”。

目前,这个位于京杭大运河、金沙河、白鹭湾、四新河交汇点的村庄,绿林环绕,布局规整,民居统一为二层院落,街道两侧全部栽植着核桃树、冬青球、石楠等绿化树种,成为于集镇第一个整村植树绿化的成功范例。

蓝天白云下,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群众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几代太平村人,谱写出防沙治沙、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壮美乐章。

金色太平

振兴路上接续奋斗

贫穷,已伴随数代。

求变,是唯一出路。

初夏,防护林中,大棚之内,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身着小褐裙,盛开在菌垄上。

“林下潮湿幽暗的环境,非常适宜羊肚菌生长,产量高,销量也特别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润秋介绍,羊肚菌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属珍稀菌种,口感好,营养十分丰富。

2021年,在我市“归雁兴聊”的号召下,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周润秋,踏上了回村助力家乡发展的征程。

归乡后,她带领村“两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围绕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文化旅游,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锦鲤养殖产业,为农业经济带来新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该村充分利用约2000亩防护林,地下养金蝉、地表种耐阴蔬菜、地上种菌菇,形成“三位一体”的种植模式。聘请专家指导,种植羊肚菌、大球盖菇和灵芝等高收益作物,年亩均收益6万元左右,致富带头人半年收益即达到了15万元。

趁着林下产业发展的兴盛之势,周润秋又流转了村内100多亩土地,并与多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扩展建设了63座大棚,增加了灵芝与平菇的规模化种植投入,最终把丰富的林下作物装进了“大篮筐”。

利用村南的废弃坑塘,周润秋变废为宝,引进锦鲤养殖产业,建设露天土塘7处,共约18亩,每年可投放鱼苗140万尾;建设冬暖式大棚770平方米,可存放成鱼15000尾。如今,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白天森系休闲,夜晚星空宿营。更多人了解太平新村,是通过该村打造的以“太平·乡趣”为主题的林下露营基地。

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林木葱茏,水天一色,好一派沉沙池风光;方寸之间,以帐篷席地,与森林鸟鸣为伴,自有一番怡然舒适……“五一”假期期间,它成为全市10个网红露营地之一,短短数天,接待游客500余人,成就游客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也进一步打响了于集镇“亲自然、微度假”的一站式休闲旅游品牌。

近年来,于集镇大力实施“文化兴镇、旅游活镇”战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沿黄自然风光、黄河运河文化、无名山历史故事,融入产业融合、山水相依理念,明确“‘一山两河’宜居镇”发展方向,形成以沉沙池自然风光为依托、红色文化为支撑、林下露营为载体、农业体验为纽带的旅游空间格局。一幅美好画卷铺展开来:悠悠黄河,闪烁着于集的历史变迁;“血换太平”,浸润着耀眼的红色基因;默默无名山,奏响磅礴的山水乐章;潺潺运河,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美于集,洋溢着幸福的人间烟火……

短短数年,原来的“沙窝窝”,也逐渐变成了村民发展产业的“金疙瘩”。2022年,太平新村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周润秋经常分享一些菌菇种植、村庄风景的场景,展示村庄的独特风采。“我们将打造‘—心、一轴、两带、四区、十点’的综合项目。”她这样擘画未来:一心,接待体验中心;一轴,主入口、村庄的景观主轴;两带,一动一静,滨水活力带、林下休憩体验带;四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游乐体验区、游憩观赏区、特色农业种养示范区;十点,十大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墨色太平

书香沉淀更多可能

整齐的书架、柔和的灯光、多样的图书……独立打造的一所院落——六六学堂,不乏现代的简约精致,又保留了几分淳朴的乡土气息。置身其间,缕缕书香,伴随着宁静雅致,散发着悠长的文化韵味。

利用村里空置的宅基地,周润秋自费邀请设计师,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方温馨、舒适的阅读天地。在这里,时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村民们翻阅书本的身影。

过去一年,该学堂多次组织关爱乡村儿童的公益演讲,陆续接待50余批次来访者参观学习,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太平新村积极与本地院校联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党史学习教育等多个主题,开展走访调研等活动,提供研学实践基地。

有人问周润秋,为何要在村庄里设立一座学堂?她说,只为让理想不再形单影只,让村庄孩子们看见更多可能。在浓浓的书香气韵中沉淀,是六六学堂的使命,是周润秋的初衷与向往,也是众多度假区奋斗者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市委、市政府设立的文化旅游功能区,十年来,度假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蓄势腾飞,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紧紧围绕我市“文旅兴市”的战略部署,加快实施文旅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文旅新业态,全力打造“江北水城会客厅,两河明珠公园城”。

太平新青年,任重而道远,后浪奔涌,不负韶华,一如逐梦十年再启航的度假区:

草木葱茏,万物繁茂,

时光驻足,唯钟情,望岳湖畔,

风如纱,水如镜。

青春作伴,走进风景,

撑起帐篷,安放征程。

牵着梦想,放飞风筝,

每个瞬间,皆为永恒。

掬起波光粼粼,点亮夜空那颗星。

草木达意,曲径传情,

花间闻笑语,碧波荡人声,

北望光岳楼前月,东约岱宗春秋风。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

“南部新区”赋诗意,“活力新城”踏歌行,

一如,

铿锵夏风,那望岳湖的风……

2023-06-21 ——从太平新村嬗变中品读度假区建区十年奋斗史诗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287.html 1 昔日“沙窝窝” 今朝幸福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