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农匠”绽放指尖魅力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开幕式侧记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这是一场农民技能的盛宴!

这是一次农民智慧和创新的交流!

这是一场农民传统手工技能的荣誉争夺!

7月3日上午,聊城市图书馆广场上,在欢快的锣鼓声中,4只高大威猛的“狮子”踏着节奏上下翻跃。伴随着掌声和欢呼声,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正式开幕。大赛以“塑匠心育人才,强产业促振兴”为主题,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余名选手汇聚水城,他们将亮技能、赛“绝活”,以独特的技能和创意,展现手工刺绣、手工剪纸、手工编织、泥塑、面花制作、农民画等各种乡村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

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创办,是专门面向农民设立的全国性技能赛事,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等需求,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搭建的平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乡村工匠作为扎根乡村、掌握传统技艺、提供当代产品的乡村传统手工艺人,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培育乡村工匠、扶持乡村手工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实现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同频共振、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共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不传承无形文化,就会缺乏文化滋养,发展的底蕴就会缺失。来自安徽宣城宁国市的畲族手工编织选手蓝海星身穿白色镶花边的传统服饰,头戴高高的凤冠,她笑着说:“我们畲族妇女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编织的彩带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这次来聊城比赛,不但看到了江北水城的美景,还能和全国各地的手工编织高手比赛交流,看到了不同的编织风格,也学到了不同的编织技艺。回去后,我将和大家一起把手工编织技艺发扬光大,增强特色手工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乡亲们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农民技能大赛把乡村传统手工技艺技能作为比赛项目,通过推出一批状元、选树一批能匠、培育一批新匠人,带动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乡村能工巧匠队伍,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青春、释放新活力、形成新产业,带活带火一批传统手工艺产业聚集的村镇,致富一方百姓。

技术是命脉,创新是灵魂。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杜芮希望广大乡村工匠们守正创新,通过大赛增技能、提质量、拓市场、强品牌,开发更多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契合审美需求的乡村手工艺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以技能培训、分工协作、合作组织等方式,做给乡亲看、带着乡亲干、领着乡亲富,让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助力乡村振兴、建功新时代中,创造更加出彩的人生。

这是一场传统技艺盛宴,也是一次力量传递,更是一种使命的传承。随着礼炮响起、彩烟升腾,大赛总决赛正式启动,从贵州施秉前来参加剪纸比赛的吴开芳年近花甲,她说:“希望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更希望把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农村在蜕变。如今的农村,农民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黄土”已不再是农民的枷锁,而成为他们走向远方的路,实现梦想的桥。参赛选手们纷纷表示,将推动乡村传统手工技艺技能在新时代焕发新青春、释放新活力、形成新产业,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黄河和大运河在此交汇,赋予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这次大赛在这里举办,是聊城之幸,也是难得之缘,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全国各地先进技艺、展示聊城农业农村发展面貌的宝贵机会。”市委书记李长萍说,聊城将以大赛为契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聊城力量。

2023-07-04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开幕式侧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195.html 1 “大国农匠”绽放指尖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