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卓玛:期待和聊城再次相遇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7月3日,在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手工编织赛项的赛场上,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尼玛卓玛拿出准备好的牦牛毛,制作一种藏族牧民普遍使用的放牧工具——乌朵。

“牦牛每年都要剪一次毛,这些毛是牦牛身上的,那些是牦牛尾巴上的。”尼玛卓玛介绍,自己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相古村,在她海拔近4000米的家乡,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做运输工具。

尼玛卓玛先将牦牛毛搓捻成毛线,然后开始编织乌朵:先编毛辫,在毛辫中腰部位编一个不规则的菱形小兜,毛辫两端和中间装饰上用各色牦牛尾毛做成的穗子,修剪整齐,一个样式精美、实用灵巧的乌朵便做好了。牦牛毛很硬,要编成毛辫并不容易,“编一个这样的乌朵一般要十几天。”在展示区,尼玛卓玛的弟弟罗松措贝向记者介绍,“乌朵是从古老的抛石器演变而来的,大约有几千年历史。在古代,大多被牧民当作一种简易武器,现在更多用于放牧。”尼玛卓玛不会讲汉语,在这之前从未走出过大山,罗松措贝是她的翻译和领队。

从村子里先坐汽车到西宁,再从西宁坐火车到济南,然后从济南再到聊城,4000多公里的距离,他们走了4天。来参赛之前,尼玛卓玛一直在生病,但是得知自己进入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决赛时,她还是坐不住了。“外面的世界很大,你要勇敢地走出去。什么都不用担心,我支持你、陪着你。”弟弟的话给卓玛吃下了定心丸,也让她勇敢地走出了大山。

长途的颠簸和身体的不适让卓玛感觉很辛苦,但当她来到大赛现场,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姐姐从小就编织乌朵,她想让更多人知道乌朵、看到乌朵。”罗松措贝说。

凭着对古老技艺的坚守和精湛的编织技术,在本次大赛中,尼玛卓玛获得了手工编织赛项的第三名和“最佳传承奖”。“谢谢大赛,谢谢山东,谢谢聊城。”罗松措贝说,7月5日,他们踏上返程,尽管要经历三次转机,有些麻烦,但他却坦言此行收获满满,“我和姐姐都期待和聊城再次相遇。”

2023-07-0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318.html 1 尼玛卓玛:期待和聊城再次相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