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
——“中国蔬菜第一县”的转型路
■ 本报记者 苑莘
“我们正在建设总规模1200吨的冷藏冷库,可用于储存梨、大蒜、山药等蔬果,预计每年产生集体收益10万元。市场规模扩大了,蔬菜产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7月2日,省司法厅驻莘县观城镇东街新村第一书记韩晓真对新项目充满期待。
莘县作为“中国蔬菜第一县”,以稳定和丰富蔬菜供应为职责,把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发力点:提升供应能力
莘县十八里铺镇蔬菜大市场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70亩。这里,外地客商、物流车辆络绎不绝。市场为周边群众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有3亿公斤无公害蔬菜由此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40余个大中城市。
在莘县,大大小小的蔬菜市场为提升蔬菜供应能力提供了良好保障。为了确保蔬菜能够“保鲜”端上群众的餐桌,莘县结合各镇街瓜菜菌种植种类和产量,合理布局建设冷藏恒温库,实施农产品预冷保鲜、延长保质期,全面提升瓜菜菌储存能力。运得出的背后是供得上,该县坚持产储一体、科技助农,组织农技专家开展各类讲座,保障农产品稳产增产。实行瓜菜菌接茬种植、压茬推进,瓜菜菌年产量提升近10个百分点,农民亩均增收5万余元。目前,莘县瓜菜菌在田面积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2万亩,露地菜种植面积3万亩,日产蔬菜1万余吨。
创新点:丰富供应品种
莘县徐庄镇引进了一批农业特色招商项目。
黄灿灿的金耳菌是纸坊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我们的金耳菌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档餐饮店,现在市场价格每公斤40多元。”纸坊村党支部书记蔚关彦说。
八里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养殖飞蝗。“撒一次种可以收10年,45天就能养殖一茬,每公斤能卖5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军说,他们的飞蝗经过加工后,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莘县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稳定1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按照区域种植优势,建设了精品香瓜、绿色西瓜、精致蔬菜、安心韭菜、有机山药、极品蘑菇、放心畜禽等7条种养带,优化了产业布局。此外,该县还建设了种苗研发中心、蔬菜地展园等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山东农业大学等研发力量,每年可培育5个以上蔬菜新品种。
关键点:保障供应质量
在十八里铺镇蔬菜大市场,除了川流不息的人员、车辆,还有一个醒目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检测室。该市场输出的所有蔬菜,必须经过最先进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大城市、大超市、大食堂。
莘县坚持质量第一、安全为先,全面夯实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体系,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各镇(街道)农安办全部建立了检测站,开展镇村普遍检测,农户农产品全部实行合格证制度;交易市场、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建立速测室。全县940家农资经营门市全部纳入线上监管;各镇(街道)成立农安监管办公室,配备3至5名专职监管员;每个行政村配备1至2名信息员,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超过1300人。莘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投用农产品区块链追溯平台,建立了对认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主体有备案、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信息可共享的全程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