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走好聊城高质量发展之路
——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直部门“一把手”话发展
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打造群众满意机关
——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程继峰
■ 本报记者 于新贵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客观总结了2021年的工作,提出了2022年全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1月20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程继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积极打造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今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精准落实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就业见习、援企稳岗等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办好“线上+线下”用工招聘会,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下乡活动;组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亿元以上,继续推进创业孵化联盟、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加强失业风险动态监测,全力防范规模性、区域性失业风险。
以深化改革、确保发放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保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参保人数稳步增长、覆盖面持续扩大。做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衔接准备工作,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确保退休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善政策、经办、信息、监管四位一体的基金风险防控体系,取消企业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推行正常退休“不见面”审批、领取待遇资格“静默认证”等举措。
以激发活力、优化服务为重点,做大做强人才支撑。全面落实新一轮人才发展政策,拓展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内容,及时认定落实项目扶持、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活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聊创新创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畅通特殊人才职称申报绿色通道。抓好技能人才培育,全面推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持续深化“金蓝领”项目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举办系列技能大赛,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抓好人才管理服务,开展休假考察、健康查体、走访慰问等系列活动。
以健全机制、提升效能为重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责任,用好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力争把欠薪问题化解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劳动保障年检、“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查处劳动用工违法问题。完善调解仲裁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
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抓好聊城智慧就业平台建设,加强人社“区块链”建设,全面提升人社服务信息化水平。打造社银合作模式,推进社保信息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数据共享,让参保单位和群众在合作银行网点即可办理参保缴费等业务。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继续深化人社干部走流程、人社业务就近办打包办、一窗受理改革等工作,积极打造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决战决胜国企改革 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金同元
■ 刘小希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稳’和‘进’,守是守不住的,等是等不来的。这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遵循,我们将继续锚定并高质量完成国资国企改革任务,为我市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1月19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金同元说。
2021年,市国资委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4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在上半年山东省对各市国企改革评估结果中,我市位列A级第二位,并作为两个地市之一,在全省地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截至2021年12月末,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054亿元,净资产55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19亿元,利润71亿元,净利润54亿元,上交税费总额34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和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
“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今年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开门稳’‘开门红’,这既是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我们将引导市属企业发挥‘压舱石’作用,精心组织经营,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谋划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全力确保首季‘开门红’。”谈及今年国资系统的工作思路,金同元说,市国资委将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与完成稳增长任务、深化改革攻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以稳促进、以进固稳。
金同元介绍,市国资委将围绕“一个目标”和“两条主线”,在“六个见实效”上下功夫,同时,守住“一个底线”,强化“一个保障”,建立“四个推进机制”。
“一个目标”,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完成今年工作任务;“两条主线”,即牢牢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两条主线;“六个见实效”,即在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上见实效,在与央企、省企合资合作上见实效,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见实效,在增强监管效能上见实效,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见实效;“守住一个底线”,即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一个保障”,即通过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引领保障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四个推进机制”,即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加强宣传报道、加强督导检查、加强作风建设。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收官之年。”金同元说,“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聚力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对标“三个明显成效”改革目标,坚持“三个导向”,巩固改革成果,提升改革质效,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我市在全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勇毅前行 奋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
——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亚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张迪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市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擘画出了聊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住建领域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市场监管、回迁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地扬尘、农民工工资清欠等工作上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1月20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亚在接受采访时说。
2021年,我市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投资376亿元,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实现税收87.6亿元,改造棚户区2.5万套、老旧小区190个,化解已入住未办证房地产开发项目31个;市城区新建改建道路56条,新建改建桥梁17座,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亚表示,2022年,我市将坚定不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强数据监测和分析研判,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棚改8878套、基本建成11730套。抓好安置房建成入住,确保群众尽快回迁。改造老旧小区134个,开展市级老旧小区专项提升试点,持续深化“红色物业”建设,确保专业化物业覆盖率达到80%、业委会组建率达到65%以上。
围绕建设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城市,2022年市城区将新开工(续建)道路34条、桥梁6座,新建过街天桥7座。市城区在中心城区和老旧小区附近谋划建设口袋公园14个、微景观24处,对古城区小西湖景观、4个高速入口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全市改造雨污合流管网110公里,市城区完成花园路、柳园路等道路雨污分流改建工程。
加强农村住房质量安全监管,动态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推动改厕后续管护工作交由专业公司,全市整村改厕提升不少于50个。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试点等工作,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高标准开展省级第三批美丽村居试点建设。督导7县(市区)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4.67万户,确保清洁取暖改造全覆盖。
培育壮大产业规模,研究出台支持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开展诚信体系改革,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扶持成立市级技术中心,争取4家企业晋升一级(甲级)总承包资质。积极改进建造方式,大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全装修等新业态,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着力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做好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工作,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构建“大外事”格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访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盛强
■ 本报记者 薛蓓蓓
“通过学习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深深感受到过去一年聊城取得的成绩十分亮眼,彰显了聊城智慧和聊城担当。”1月19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盛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一年,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将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平台、拓展渠道,积极构建“大外事”格局,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外事力量。
2021年,市外办立足我市外事工作实际,锐意创新,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有效服务了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我们不仅打破了自2007年以来新增友城数量为零的局面,聊城的友城数量也实现翻番,增幅增量均居全省首位。”盛强说。一年来,我市先后与苏格兰南艾尔郡、汤加瓦瓦乌群岛、匈牙利帕克斯市、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切尔内市4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市外办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打造“外事为民”品牌。将太平洋岛国确定为对外交往合作重点区域,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对接太平洋岛国的中国北方重要支点城市。经积极争取,“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已确定落户聊城。
盛强表示,2022年,市外办将积极构建 “大外事”格局,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服务聊城发展现实需求中,更好地发挥地方外事作用。
市外办将积极开拓外事资源,充分发挥活动品牌的引领效应,搭建一批宽领域、多层次、机制化的对外交流平台,以活动促交流、以交流促合作,服务我市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智库优势,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地区友好往来,不断提升我市国际化水平和城市影响力。
优化友城布局,拓展国际“朋友圈”。把友城工作纳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全市对外开放格局中来谋划,加大储备与我市地位相称、合作互补性强的国际城市资源,着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城市、RCEP成员国有关城市的交往结好,持续从友城交往的量和质上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牢固树立“大外事”观念,强化与市直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多方收益;加强对各县市区友城工作的指导力度,助力县市区实现友城工作新突破,助力县市区提升国际化水平;广泛动员友城间青少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为友好事业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加强外事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我市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盛强说:“我们将不断提升外事服务效能,服务聊城‘引进来’‘走出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凝聚共识 助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崔岩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始终锚定奋斗目标,为下一步工商联工作提供了遵循。”1月19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崔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工商联将紧扣“两个健康”工作主题,落实“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要求,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全面推进工商联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为促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团结好、引导好民营经济人士是工商联的重要工作任务。”崔岩表示,市工商联将树立服务导向,把信任体现在规范的政治安排和常态化的沟通联系上,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有力有效地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同时,市工商联将紧贴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思想状况的新特点新变化,注重对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巩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广泛凝聚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共识。
进一步做实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履行职能,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落地。市工商联坚持抓大扶小,聚焦民营重点企业在资金、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着力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引导企业做强做优;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调研走访、政策宣贯、金融服务等工作,推动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助推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崔岩表示,2021年底,聊城市县两级工商联在全省工商联系统中率先完成换届任务,展现了工商联工作的新气象、新局面。在新的一年,市工商联将锚定奋斗目标,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强三性”“去四化”,促进整个系统有机融合,提升系统整体效能;立足职能优势,发挥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打造贴近企业、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载体和模式,促进服务集成化、长效化、机制化,力争打造出一批彰显工商联特色、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工作品牌;认真履行工商联指导、引导、服务职责,发挥好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统筹推进商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机制建设,切实增强商会发展内生动力;抓好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强化干部政治锻炼、业务训练、实践历练,磨练和增进干部政治能力和工作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家执常委带头履职机制和企业家执常委述职机制,努力让企业家站前台、当主角、显担当。
开拓进取 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深度融合
——访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姚清昌
■ 本报记者 林晨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这为市科协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遵循和行动指南。”1月18日,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姚清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科协将继续坚持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凝聚起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与科技工作者共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是科协组织的重要职责。
2021年,市科协充分借力科技社团、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科学传播服务平台,发展壮大了聊城市科普专家团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协同创新项目、泰山科技论坛等为主要手段,开展专家企业行、举办高质量发展论坛、“跨界”学习交流培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市企业把脉献策,破解技术难题,推动大批先进科研成果在聊城转化运用。
姚清昌表示,2022年,市科协将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开拓进取,更好地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市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展现科协新担当新作为。
持续动员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普社会责任,深入推进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以科研人员、科协骨干等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和互动教学,创新开展科普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水城科技人才评选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加入科技志愿者队伍,推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科技志愿活动,形成常态化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的良好态势。
积极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创中国”线上应用平台、专利信息平台,扩大科技专家服务团影响力;按照“智慧科协”建设的要求,围绕网上建家、网上动员、网上组织、网上服务的需要,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政策咨询、维权援助、学术资料查询等服务;落实《企业科协建设指南》,推动各县市区持续加强企业科协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科协覆盖率;加强高校科协工作,支持高校科协开展活动,推动高校科协联盟等制度建设。
依托省科协“学会创新发展”工程,加大与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院、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的联系,切实发挥国家级、省级学会在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助力我市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助力企业在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市科协还将继续推动人才库、成果库、项目库等创新资源开源共享,引导高端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和基层,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