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治污攻坚一线书写担当
——记“大美聊城·环保卫士”冯国光
■ 鞠圣娇
“走,现场看看去!”这是冯国光的口头禅。
冯国光,聊城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局长。工作16年来,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他都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也正是在环保一线的摸爬滚打,让冯国光从一名环保的“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气土具体领域的污染防治,他都了然于胸。用同事话说,“在办公室找不到冯局长,就到现场去,他准在。”
到现场去,掌握真实情况
“只有到现场,才能检验我们的工作方法对不对,才能知道群众对我们什么想法。”冯国光总是这么说。
去年,高新区谋划了一批重点排放单位深度治理项目,为推动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顺利进行,冯国光参与了从项目筹备、工作协调、集中研讨、现场调研,到正式施行的全过程。白天,冯国光和同事们一起到现场工作;晚上,他才回到办公室,整理、完善相关材料,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再完善完善?我们再沟通一下。”正是靠着这一份执着,冯国光推动项目实施方案前后修改20余次,从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动也体现了冯国光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细致。
也正因为冯国光坚持一线工作法,他对专业内的各类问题处理起来都得心应手,任何问题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在对企业治污情况进行抽查时,他问得特别细致,对于企业的不理解,他耐心解释政策、积极协调;对于群众密切关注、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他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接到的百余件信访案件全部办结。
探索创新,提升工作质效
“现场的问题不一定是偶然,背后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还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来避免问题出现?”冯国光以问题为导向,反复思考、举一反三,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得益于这种习惯,冯国光结合工作需要,引入了新技术、制定了新制度,提升了工作效果。在技术创新方面,冯国光不断提升治理范围内的“技防”水平,综合激光雷达扫描、24个6参数空气检测微型站、大气监测无人机、高空瞭望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电量监控平台等设施,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积极与住建部门对接,打造了“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推动辖区河流断面建设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实时自动化监管。这些技术的应用,持续提升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在制度创新方面,冯国光创新性地提出实施环境治理“好差牌”制度,这项制度将治理触角末端延伸到包括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等在内的各环境责任主体,对环境治理工作落实好的主体授予绿色“好牌”悬挂在显眼位置;对落实差的直接授予黑色“差牌”,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完成的将受到政策福利的负向倾斜,让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结合,共同促进责任落实,该项工作被《山东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聚焦难题,锤炼攻坚“硬功夫”
高新区辖区有近450家企业需要监管,涉及行业众多,但执法监管人员仅3人,其监管难度之大不言而喻。面对严峻的挑战,冯国光深知开展工作的困难性。但困难再大、条件再苦,也要全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于是,高新区分局组织开展了多场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各类检查行动,特别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漏洞的专项整治行动,这些专项行动聚焦难点、查缺补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以检查、整改带动工作提升的目的。同时,高新区分局还组织“送法入企”活动,向企业家宣讲环保法律法规,引导、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工艺改造提升,减少污染排放。
除了在实践中提升本领,冯国光还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学习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需要。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全体职工,在高新区分局形成了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同时,高新区分局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业务培训、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凝聚了全区生态环境队伍合力。
踏实的工作作风让冯国光赢得了认可和赞誉,去年他收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大美聊城·环保卫士”十佳“攻坚先锋”。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对我们高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我们将继续迎难而上,为了天更蓝、水更清、群众的生活更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