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接力“老把式”

——我市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麦收前的一个月,王海超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田边看“风吹麦浪”。为此,他还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观光车。

50多岁的王海超,从小就跟着长辈做生意,没怎么干过庄稼活。2013年,他成立了伊穆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发展为颇具规模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速冻水饺销往全国各地。而王海超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2020年,王海超被任命为冠县店子镇里固七甲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成为里固新村党委书记。因为村里地下水的碱性大,种地不怎么挣钱,村民的土地大多往外出租,还有一些土地撂荒。王海超就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到村集体来,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见过世面的王海超,将新理念、新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他带领合作社购买了能够施肥、打药的农用无人机,在地头安置了覆盖1000亩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只要一按按钮,施肥浇地都能自动完成,让种地越来越智能化。

如今,在聊城的田间地头,“老把式”越来越少,新农人越来越多。后者不拘泥于现实,不循规蹈矩,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种到地里。

“测量面积2.13亩,除去水分、杂质,折算成标准含水量,实际小麦亩产量817公斤!”6月下旬,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测产现场,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韩伟宣布的这一测产结果,让“90后”农场主王伟出乎意料:“去年秋汛晚播,开局不利,没想到实打测产会这么高。”

不到32岁的王伟,也是聊城众多新农人的一位杰出代表。虽然年轻,但他已在田间摸爬滚打了七八年。他创办的农场现有土地1074亩、现代农机设备30多台套。如今,王伟已获得“中级农艺师”职称,还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经过多年实践,王伟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本地气候和地质条件的耕作种植技术,几年下来他的农田比周围农田增产10%—15%,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在聊城广袤的田野上,像王海超、王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展农民职称评定,深入挖掘培育打造农村知名“土专家”“田秀才”,截至目前,累计评定农民职称人员399人;落实乡镇“直评直聘”政策,231名基层人员在职称评审中享受政策红利;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39万人,97人当选“齐鲁乡村之星”。

新农人接力“老把式”,在田野上播洒下的是新的希望!

2023-07-11 ——我市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549.html 1 新农人接力“老把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