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表“杜站长”
编者按 7月13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党代表“杜站长”》,多角度、多侧面讲述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38年初心不改,将满腔热血倾注于服务“三农”事业的感人事迹。今日,本报予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 李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李浩
跑了5个乡镇7个村,共300多里路——这仅是记者所亲历的山东省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普普通通的一天。
自从在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见到这个身板结实、大嗓门的山东女人起,她接听农民群众咨询的手机就几乎没断过。杜立芝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8年,只要农民一个电话找到“杜站长”,她就立刻往麦田和青纱帐里跑。
要问“杜站长”图个啥?图的是对得起农技人员的良心,图的是对得起共产党员的初心,图的是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
年复一年,高唐县沉甸甸的麦穗金浪翻滚,大地上“丰”景如画、瓜果飘香,都是给她的最好褒奖。
最爱听农民喊一声“杜站长”
2021年秋天,整个华北地区因多日连续强降雨出现罕见秋汛,致使大面积玉米收获后,小麦迟迟播不下去。高唐县也面临同样情况,“播种机再进不了地,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农民心急如焚。
在种粮最吃劲儿的关头,杜立芝“追着雨跑”。她披着雨衣到地里摸墒情,再结合当时及接下来的降雨情况,调动起30多年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对小麦晚播进行研判。一家一户指导来不及,那就通过短视频平台广而告之。在视频节目中,她手把手教农民种子播多深、播多少量……她及时总结的“四补一促”法,指导了全县乃至全市的秋种工作。来年,高唐县的小麦产量不但没有受影响,还获得了大丰收。
当年11月,高唐县又遇一场大雪。
大棚蔬菜种植户、晚播小麦户都慌了。作为农技人员,关注天气预报是杜立芝几十年来的习惯,带着前些天做的“功课”,天还没全亮,她脚踩着十几厘米厚的积雪赶到田埂上录制教菜农、粮农应对暴雪的视频节目,手把手现场教学,让农民有了应对信心。“当天晚上视频就播出来了,真真正正给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跟随杜立芝一同前往拍摄的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工作人员赵振玉说,“这也为农民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
这个7分13秒的视频里,呈现给种植户的除了重要的农技知识,还有为高唐农民所熟悉的“杜式微笑”。“我不淡定,怎么给老百姓支招儿?不从容,怎么能让农民心安?”站在雪地里,嘴冻得发紫的杜立芝,脸上带着笑,心里想的是别让农民发慌。
农业生产大灾小情年年有。“农民把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重。”在梁村镇东屯村党支部书记徐启清印象中,这些年,每当遇到重大灾害,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杜站长打电话,杜站长也总会及时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她来了,大家伙儿心里踏实!”
有人给算过,这几年杜立芝每年接听的咨询求助电话超过6000个,无论严寒酷暑,棚里需要去棚里,地里需要到地里,随时需要随时去。
在这样的奔忙中,她获得了很多荣誉,齐鲁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但在杜立芝心中,她最喜欢的还是农民亲切地喊她一声“杜站长”。
绝不能再说一次“我不知道”
在高唐,“有问题找杜站长”几乎成了所有农民的共识。事实上,杜站长并不是天生“问不倒”。
1992年,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大棚种植户骑自行车30多里地,拿着黄瓜秧到县农业局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下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