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 爱有回响

——记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杨铮

■ 本报记者 张英东

杨铮是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两岁时,一场高烧无情地夺去了她的听力。无声的世界里,岁月漫长而平静,杨铮却凭一腔热爱坚守三尺讲台17年,让生命有了回响。

热爱生活,她用阳光的心态处世

1月25日,初见杨铮,她身穿一件橘红色卫衣,搭配一条白色长裤,显得十分干练。更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在副校长李树巧的帮助下,记者通过手语和杨铮进行了沟通。时间被拉回到1989年,一场高烧导致她出现了听觉障碍。四五岁时,父母带着她辗转各地看病,但最终她还是永远地失去了听力。

失聪,让杨铮无法正常学习语言,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面对命运的不幸,杨铮没有自暴自弃。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8岁时,她来到临清市聋哑学校(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上学。

“杨铮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好学,也勤奋、刻苦。”从教已32年的李树巧,是杨铮当时的老师,她回忆说,“她13岁考到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5年后毕业又回到母校任教,到现在17年了。”

生活中,杨铮开朗而自信。她的微信名叫“向日葵”,寓意对生活充满热爱。

热爱艺术,她用专注的态度创作

走进杨铮的办公室,两侧的橱窗里摆满了她的刻瓷作品。其中的一个黑色瓷盘上,画家齐白石的头像栩栩如生,如照片一般充满真实感。这是杨铮酝酿10年、历时8个月完成的釉雕刻瓷作品。2019年4月,第十一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杨铮凭借这件作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刻瓷,是个又苦又累的艺术活。特别是夏天,还要头戴眼镜、口罩,身穿围裙,常常热出一身汗。电动砂轮机一开,瓷粉乱飞,溅到脸上火辣辣地疼。但杨铮却对此甘之如饴,她爱上了这门艺术,将其视若生命的一部分。

先在带有油墨的纸上打印出作品图案,再用笔透过纸张将作品需要呈现的图案临摹到瓷盘上,接着就是用各种雕刻工具精雕细琢……杨铮向记者演示了刻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刻刀落下都要精准无误,稍有闪失作品就可能报废,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专注力。

“杨铮创作起来非常忘我,别的老师下了班都回家了,只有她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雕刻自己的作品。”李树巧说。

热爱教育,她用敬业的精神育人

作为学校的美术老师,这些年,杨铮边教学、边创作。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喜欢上了美术。

2010年山东省第六届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杨铮的学生刘亚君的绘画《温馨的色彩》荣获金奖,刘炎炎、韩丽丽两名学生的作品均获得铜奖。“这些年,有不少学生凭借良好的美术功底,考上了大学。”李树巧说。

2012年冬,杨铮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给学生们开设刻瓷课程。她经常在课后和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观摩刻瓷优秀作品和手法,激发学生对刻瓷艺术的兴趣。

刻瓷本不属于杨铮的教学任务,有人问她为什么“自找苦吃”。“为了让孩子们多学些自立的本领,这些努力都值得!”杨铮用爱与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2-01-27 ——记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杨铮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595.html 1 无声世界 爱有回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