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夏日蝉鸣 看乡村蜕变
——刘道之村敲响文旅融合新“鼓点”
■ 文/图 本报记者 崔崴
7月20日晚8点,“乡村好时节——刘道之金蝉音乐节”活动现场音律飞扬。露天的舞台、绚丽的灯光……文化与旅游在这里融洽无间,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交响乐。
“从7月7日音乐节开幕到现在,刘道之村平均每天都会接待3000余名游客,人气一天比一天高。”刘道之文化旅游度假村经理周波兴奋地说。
“刘道之蒲公英园的灯光很漂亮,听完音乐还能和家人一起捕捉金蝉,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乡村风情。”家住东昌府区古楼街道的游客王朋说。
刘道之村对于很多聊城人来说并不陌生。该村自2016年起,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成为了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宜居宜游宜投资的村庄。
2014年,通过“归雁”工程,在中通钢构担任项目经理的孙广斌回到刘道之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几年,该村成立了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中科专业种植合作社,先后流转1500余亩土地,走出一条开发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引客来,更要留得住。经过多方考察和探索,刘道之村制定了“打造集现代生态农业、农业文化修学、农耕田园体验、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康养休闲产业样板园区”的规划,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随着产业生态的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群众致富的“新引擎”。2022年,刘道之村斩获国字号荣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3月份,我们村的蒲公英系列产品入选2022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今年4月29日,刘道之露营烧烤节开幕,吸引游客6000余人。”说起村里的变化,孙广斌打开了话匣子,“这次金蝉音乐节,我们本来计划7月21日结束,但是前来游玩的游客实在太多,我们又把日期延后了两天。”
“俺家一共有五六亩地,流转出去后,每年给俺将近一万元。”谈到收入,刘道之村村民吴本淑对记者说,“现在,俺在蒲公英园里卖包子,音乐节期间,每天晚上都能挣三五百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而今,刘道之村村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逐步走上“农业+”“旅游+”“生态+”的发展道路,用勤劳和智慧打开了“幸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