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题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粒玉米长出一棵产业树

■ 文/图 刘庆功

在广袤的鲁西大地上,郁郁葱葱的玉米地,装点着原野风光。经过了一个夏天烈日与雨水的孕育与滋养,作为鲁西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即将迎来它的成熟时节。

在勤劳的农人眼中,金灿灿的玉米粒是收获与充盈的象征。把玉米磨成粉,或蒸或煮,形成一日三餐的主食,让人度过了多少慰藉而心安的岁月。而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玉米一度从餐桌上的“主角”变为“配角”,但仍以一种健康养生的附属食物而为人们所钟爱。

在无须以大量囤积来饱暖的日子里,玉米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日常食用到售卖变现。然而,在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玉米收成和玉米价格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离开餐桌的一粒玉米,同样也脱离了它以半原始状态作为粗粮食用的最初使命,经过加工,玉米“变幻”出多种属性和用途不一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医药、纺织、包装、饲料等行业,更多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临清市大辛庄街道就有一家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业、让玉米充分实现多种使用价值的企业——临清德能金玉米生物有限公司。8月5日,在立秋节气即将到来之际,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跟着节气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访活动走进临清德能金玉米生物有限公司,去领略一粒玉米如何分身有术,奔赴不同的领域奉献价值,去感受一家涉农企业如何立足土地,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玉米收购保障为农民增收兜底

“来送玉米的车辆每天都不间断。”公司副总经理王军志说,“目前,我们每天平均加工玉米4000吨,加工的产品也都于当天销往各地。”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满足农民的玉米售卖需求,以避免农民的损失,这是公司所遵循的基本原则。2021年一场造成农田内涝的秋雨后,公司恪守这一原则,收储高水分玉米,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当年10月,正值秋收玉米上市,聊城及周边地区发生大面积农田内涝,致使玉米收割、晾晒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积极联络农户,为农户和企业牵线搭桥,以解决潮湿玉米售卖困难问题。该公司表现出了涉农企业关注土地、关爱农民的初心,克服自身困难,调整生产工艺,最大限度放宽了玉米收购对水分标准的要求,尽最大可能优先收储当季高水分玉米,以减少农户因不利天气造成的粮食损失。仅当年10月份,公司就协调收储当季高水分玉米8万余吨,给付售粮款2.08亿元。

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考虑得更长远。为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影响的能力,2022年,他们投入5000万元建设了玉米烘干及仓储项目,其中包括日处理2000吨的玉米烘干系统、4个1万吨的立仓及附属设施,提高了新玉米上市后对湿玉米的烘干存储能力,减少了极端天气对农民卖粮的影响。经测算,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132.36万元。

同时,该公司基于良好发展所具备的收购能力,为农民顺利售粮提供了根本保障。当前,该公司已形成年加工玉米13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2022年,公司采购玉米138.61万吨,采购额达到38.39亿元,覆盖包括临清市在内的周边玉米种植面积231万亩。截至2022年底,公司直接交易客户3万余户,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为了保证农民售卖玉米渠道畅通,即使在疫情期间,公司也以良好的管理没有中断生产。

和谐企业文化提升职工获得感

宽阔平坦、横平竖直的道路,浓郁翠绿、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修剪一新、如地毯一样铺开的草坪,造型精美别致、富于装饰感的道路拱门,鲜花点缀其间、作为办公楼和厂房掩映裙带的灌木小景,高耸于浓荫之上的巍峨立仓……这一切构成了临清德能金玉米生物有限公司花园式厂区的和谐格调,而这种和谐格调也深植于公司的文化建设中,温暖着每一个职工的心田。

“公司质检部职工李阳(化名)2岁女儿近日突发疾病,情况严重,目前正在医院治疗。为帮助同事渡过难关,公司面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献爱心捐款倡议,希望各部门负责人带头捐款,职工踊跃参加……”这是该公司2020年为员工发出的一份《爱心捐款倡议书》。

在捐款活动中,李阳共收到爱心款26085元,其中公司支付3000元,干部职工捐款23085元。

“这种为困难职工捐款以帮助其渡过难关的做法,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爱,让每一名职工都有了归属感。每次大家都踊跃参加。”公司企划部主任王光磊说。

淀粉车间的职工张恩与妻子均在公司工作15年以上。他说,在这里上班,工资待遇不错,缴五险一金,有双休,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他很满意。

“我们实行四班三倒制,充分保障了职工的休息时间。”副总经理王军志说。

公司的良好发展与和谐企业建设能很好地吸引就业。该公司积极吸纳当地农民,目前700余名职工中,农村就业人员占比约四分之一。同时,还带动大辛庄街道周边的劳务用工150余人,为当地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先进生产工艺实现多方共赢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一个偌大的主控室里,若干电脑操作人员面对墙上的一块硕大显示屏,进行观察、操作、呼叫……在显示屏中可以看到,产品生产车间里,只有机器在有条不紊地运转,很少见到工人的影子。这就是企业自动化生产的场景。

在质检环节,测糖、测水分、分析蛋白脂肪等严格有序的质检环节,可确保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并且,每个批次产品公司都留有样本,以实现产品的质量可追溯。

企业在发展中确立了“争创全国第一、世界一流淀粉深加工企业”的目标,引进国际、国内一流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升级,在提高综合产能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自动化程度在同行业位于领先水平,生产线全面实现了主控室一键操作,在大大提升自动化程度的同时,提高了生产运行的稳定性,实现了产能、质量、节能降耗等多方面共赢。

玉米“分身术”带来价值最大化

“我们的产品生产其实就是对玉米的物理加工过程。”该公司企划部主任王光磊说,“一粒玉米,通过物理加工过程,分离出来的玉米纤维是很好的动物饲料;胚芽部分则能够榨取食用油;中间部分分离出的就是蛋白粉和淀粉。”这就是一粒玉米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分身术,而这种分身术,为玉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它的用途得到了提升与拓展。玉米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饲料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在国内20多个省市,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彰显着自己的价值。

如今,随着总公司寿光巨能金玉米公司研发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公司以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材料已经上市,这种材料如果在产品包装中得以普及,将极大地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公司已经研发出的尼龙56,是一种具有耐热性、阻燃性、吸湿性的优良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

这是一粒玉米的成长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家拥有土地情结、职工情怀,勇争一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一定会让一粒玉米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2023-08-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615.html 1 一粒玉米长出一棵产业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