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返乡,共绘“富村山居图”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聊城篇章”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乡村兴,则聊城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五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积极进展。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
近日,记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现聊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鲁西地区的一个“明星村”。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称赞耿店村为“鲁西小寿光”。五年来,耿店村牢记嘱托,通过强组织、抓主业、聚人才、优生态,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提起耿店村,就不得不说“棚二代”。“棚二代”是耿店村的荣誉和特色,更是乡村振兴发展聚合的蓬勃青年力量。曹有忠是耿店村返乡创业的第一个大学生,是一名标准的“棚二代”。这些年来,他建起了50多亩的梨园、10座葡萄棚、5座蔬菜大棚,并利用所学专业干起了电商销售,为大棚蔬菜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活力。
“村里建设了一些高标准大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来创业。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家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曹有忠说。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耿店村建设了“棚二代”科技示范园。示范园的玻璃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模式,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都可以根据光照和温度进行调节,整个棚室的温度和湿度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这也是耿店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代表。
五年来,耿店村建设人才公寓、乡村小学,设立返乡创业专项基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农技培训指导、市场运营和综合管理服务,引导支持更多人才返乡创业,高标准规划建设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目前,返乡年轻人已达120多人,最多的一人建有蔬菜大棚21座,年收入达百万元。
2023年,耿店新村注册成立了诚赢农业发展集团,推动土地整合,做好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托管,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农作物生产经营“稳产保收”为目标,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五年来,聊城市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提升配套服务、提高生活品质,不断深化拓展耿店经验。2021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总体思路,茌平区将耿店村和10个周边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进行重点打造,组建了耿店新村,并将耿店经验向新村进行复制推广。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落实乡镇“直评直聘”政策,231名基层人员在职称评审中享受政策红利;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39万人,97人当选齐鲁乡村之星。强化乡村人才政策供给,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集结,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黄土”已不再是农民的枷锁,而成为他们走向远方的路,实现梦想的桥。
记者感言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从“耿店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最能吸引人才的是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我们既要厚植政策引才的土壤,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心,制定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引才政策,实现人才大聚集。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技术人才等的教育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内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