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店人的幸福生活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聊城篇章”系列报道之三
■ 本报记者 苑莘
8月10日傍晚,吃过晚饭,莘县魏庄镇西江店村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奔向自己的舞蹈队伍。“俺们村有五支舞蹈队,文化广场上有两支,村文化服务中心旁边有三支。”村中绿宝石舞蹈队队长霍巧云说。
跳舞、扭秧歌、唱戏、打太极拳、办“村晚”……西江店村人的文化生活有滋有味。精神生活的富足,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我们村有2500多口人,种着4000多亩大棚。这4000多亩大棚不光有本村的土地,还租种着不少外村的土地。”村党支部书记裴孟虎说,村里人靠着种大棚每年收入过亿元,村里二三层的别墅越来越多,私家车有七八百辆。
甜瓜、茄子、辣椒是西江店大棚里的主要作物,这样的组合是逐渐演变而来的。早在30年前,莘县北部魏庄、燕店、河店等乡镇大力发展香瓜种植。随着香瓜产业的逐渐发展,甜瓜、小西红柿等大棚农作物也逐渐发展起来,博洋61、釜山88等优质品种被打造成为助农致富的法宝。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效率,当地群众利用香瓜断茬期种植茄子、辣椒等,收入进一步增加。
随着瓜菜菌产业在莘县的遍地开花,各类配套产业随之成长起来。和周边村一样,西江店村也有农资生产、育苗场、网络销售等企业。头脑灵活的年轻人靠着生产育苗托盘、销售化肥、网售瓜果富了起来。“俺们村的年轻人不少,每年都有盖屋子娶媳妇的。”裴孟虎介绍,由于本地就业机会多,当地农户很少选择外出务工。
西江店村是莘县依靠产业走向富裕文明的众多村庄之一。作为“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瓜菜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国县域前列。过去几年,莘县围绕扩大蔬菜产业的优势,持续发力,打造了东鲁街道八里铺村等新的“明星村”。
八里铺村是省产业园区的核心村庄,这个只有870口人的小村庄在引入鲁西种苗谷项目后,年育优质种苗1亿株、年生产优质蔬菜200吨,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我们与国有企业合作,进行土地流转,通过项目落地拉动劳动就业,最终带动村内经济发展。”八里铺村党支部书记邹庆德说。
鲁西种苗谷是莘县补齐瓜菜菌产业短板的关键项目之一。该县充分发挥粮食和瓜菜菌种植规模大的比较优势,规划建设鲁西种苗谷,种苗繁育能力由2019年的12亿株增加到16亿株,着力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种子种苗繁育高地。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让农产品“好货卖出好价”,莘县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由2012年的36个增加到现在的328个,连续举办了十届瓜菜菌博览会,“莘县蔬菜·健康生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群众收入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近年来,莘县已获评全国小麦制种大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强县,产业振兴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依靠优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莘县的经验正在全市推广并取得成效。如今,阳谷县已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临清市成功创建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高唐县姜店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家禽加工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7个特色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采访手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莘县瓜菜菌产业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对促进农村群众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在乡村振兴中,立足产业振兴,对瓜菜菌这一优势产业“再把脉”,根据瓜菜菌产业“中间种植大、两头种苗和品牌小”的特点,发力种苗研发和品牌培育,实现优势更突出,将更多农业的附加值留在农村。该县仅依靠加大种苗研发,就为几十万农户多增收近亿元收入。
莘县将产业活水引入乡村沃土,让农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笑起来。这一发展模式值得推广。